1839年,林则徐被任命为禁烟的钦差大臣,“虎门硝烟”至今已整整170年。一个重大历史事件对于后世的影响往往不是当时能看清的,其影响也经常会延续很多年。“虎门硝烟”一年后,鸦片战争爆发。170年来来的中国历史,几乎可以说都是这场战争的结果和影响,直至今天在中国大地上发生的巨变,依然是鸦片战争的后续影响。因此,有人说,对于鸦片战争的评价,在今天依然很难全面而准确。我认为,这个看法是正确的。而且,不光对中国如此,对于英国乃至西方社会也同样如此。在这170年间,人们对鸦片战争的理解和评价,总是会受到其历史条件的局限,但也会因现实的变化而改变。
每当想起林则徐的事迹,我总会做一个假设:如果林则徐禁烟的方式稍微有点改变,历史会不会呈现另一种状态?林则徐当年面临的鸦片形势是比较清晰的:鸦片的主要产地是英属殖民地,中国政府不允许鸦片贸易,以英国为首的商人,在正常贸易之外,同时大规模开展鸦片走私贸易。中国政府在长达两年的时间里,在全国范围展开是否禁烟的民主大讨论。各种各样意见很多,最终,必须禁烟的意见占了上风,林则徐便承担了这个重任。然而,我们应该看到,清朝政府为时两年的全国民主大讨论,以及林则徐的禁烟措施,都只针对了鸦片贸易的末端,而没有对鸦片贸易的源头有多少考虑和具体措施。
所以我们假设,如果当时林则徐或者清朝政府直接同英国政府打交道,要求英国政府制止鸦片种植和生产,制止英国商人向中国走私鸦片,然后中国政府与英国政府在鸦片贸易的源头和末端同时采取措施禁烟,林则徐的结局是否会两样?历史事实表明,在虎门硝烟到鸦片战争正式爆发的一年间,从中国传到英国的信息,很多都被歪曲了。不管是英国政府委派的商务监督义律,还是向英国国会作证的英国商人,不少人根本不提林则徐采取断然措施的根本动机。他们故意不提鸦片走私问题,只提中国政府“伤害”英国商人的利益,并限制英国商人的“自由”,没收英国商人的货物。他们用泛指的“货物”一词,掩盖“货物”其实就是鸦片的事实,由此在英国国会那里造成中国不允许自由贸易的印象,最终由英国国会投票通过了对中国开战的决议。所以我才会有这种假设:如果当时有中国官员直接到达英国,向英国国会、政府解释中国禁烟的原委和事实,会不会影响英国国会的最终决议?因为,我们知道,英国议会500多位议员的投票结果,赞成对中国开战的,与过不赞成的,相差只有几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