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一元一国学网 > 历史 > 上下五千年 >

中国阅兵简史

2010-04-22 09:42
来源:新浪博客 作者:王子今
阅兵,有非常久远的历史。中国古代通常阅兵的作用,突出体现为“崇武”,振奋士气,弘扬英雄主义精神。
中国阅兵简史
阅兵,有非常久远的历史。在中国古代军事史、礼仪史和政治制度史上,这种仪式都以规模的宏大雄壮,形式的威武庄严,留下了记忆。这种历史文化现象的相关信息,又可以引发多方面的思考。
 
据说由孔子编纂的鲁国史《春秋》中,已经可以看到关于阅兵的记录:鲁桓公六年,也就是公元前706年,“秋八月壬午,大阅。”《左传·桓公六年》写道:“秋,大阅,简车马也。”《公羊传·桓公六年》说:“‘秋八月壬午,大阅。’‘大阅’者何?简车徒也。”汉代学者何休的解释是:“大简阅兵车,使可任用而习之。”“大阅”,可以理解为对军队的士兵和战车等主要作战装备的大规模的检阅。早期阅兵的意义,首先是检查和调整部队的战斗实力。如顾炎武《军制论》所说:“大集伍而阅之,皆胜兵乎?不胜者免,收其田以新兵补之。五年一阅,汰其羸,登其锐,而不必世其人。”就是说,通过这种“阅”,淘汰职业军人中精神状态和体力状态不胜军战者,而充实新锐。虽说是“大集伍而阅之”,规模起初也未必很大。“五年一阅”是传统制度。鲁桓公据说就是没有按照定制而阅兵,以致孔子在史书中予以委婉的批评。也有学者说,中国传统社会以农耕为主体经济形式,以往在冬季农闲时阅兵。鲁桓公在强大邻国齐国的军事压力下,“以非时简车马”,违背了以往惯例,所以史书特别予以记录。杜预就提出了这样的意见。《榖梁传·桓公六年》对于鲁桓公的这一举动,指出欲以“崇武”,又有“盖以观妇人也”的评论。对此许多注家不能理解,有人看作“经无异文,传自穿凿”(〔唐〕陆淳《春秋集传辨疑》卷二),以为《榖梁传》的说法无中生有。而宋代学者家铉翁《春秋集传详说》卷三写道:“时当淫姜煽艳之始,鲁君以是为悦,故特书以讥之。榖必有所本,当从之。”以为《榖梁传》一定是有根据的,可以信从。所谓“以观妇人”,应当是指为了取悦于宠爱的女子。清代学者张尚瑗《榖梁折诸》卷二就直接批评鲁桓公的行为在于“以悦妇人”。这种情形大概和周幽王举烽火以博褒姒一笑的故事类似,使得军人们的辛苦成了娱乐性的表演。
 
中国古代通常阅兵的作用,突出体现为“崇武”,振奋士气,弘扬英雄主义精神。所以唐代诗人薛存诚《观南郊回仗》诗有“阅兵貔武振”的文句。阅兵提升战斗意志的作用受到特殊重视,而并不似后世有时只是用来炫耀武力。
 
进入帝制时代以后,最高执政者十分重视阅兵的意义。秦汉时期已经出现大致确定的制度。《晋书》卷二一《礼志下》说,传统“武官肄兵习战阵之仪”,“汉世率以为常。”汉献帝建安二十一年,也就是公元216年,曹操属下的主管官员上奏说,古代四时“讲武”,都是在农闲时节。西汉王朝继承秦代制度,春季夏季和秋季都不举行“讲武”典礼,只是在十月初冬,举行大的“讲武”仪式。现今“金革未偃,士众素习”,战争未能平息,士兵习于军事,“可无四时讲武,但以立秋择吉日,大朝车骑,号曰‘阅兵’。上合礼名,下承汉制。”以为由皇帝亲自参与“大朝车骑”的方式,符合古礼的传统,也继承了汉朝的制度。汉献帝批准了这一建议。当年冬季,就举行了这种正式的“阅兵”仪礼。“魏王亲执金鼓,以令进退。”曹操亲自击鼓鸣金,以声响信号指挥受阅部队进退。
 
汉王朝政治生命的最后一年,汉献帝延康元年,也就是公元220年,曹丕为魏王。这一年的立秋日,阅兵于洛阳东郊。公卿重臣都出席了典礼。曹丕“御华盖,亲令金鼓之节”。《三国志》卷二《魏书·文帝纪》记载,“六月辛亥,治兵于东郊,庚午,遂南征。”裴松之注引《魏书》:“公卿相仪,王御华盖,视金鼓之节。”在阅兵之后的第19天,大军南征。随后孙权派使节奉献,蜀汉将军孟达率众投降。魏眀帝太和元年(227)十月又举行过“阅兵”仪式。晋武帝司马炎在泰始四年(268)九月,以及咸寜元年(275)、太康四年(283)和六年(285)冬季都曾经亲自前往宣武观“大阅众军”,然而却不像曹操那样“自令进退”了。
 
历朝多有阅兵的历史记录。《新唐书》卷九三《李靖传》、卷一二七《张弘靖传》、卷一三七《郭子仪传》和卷二二○《东夷列传·高丽》都有记载“大阅兵”的文字。
 
阅兵有时作为战前动员的特殊形式。如《旧唐书》卷一一《代宗纪》所说大历九年(774)夏四月“乙酉,诏郭子仪等大阅兵师以备吐蕃”的情形。《新五代史》卷一二《周本纪·世宗柴荣》记载,显德元年(954)三月,“壬辰,次泽州,阅兵于北郊。癸巳,及刘旻战于高原,败之,追及于平,又败之。”阅兵的次日就有大战,果然获得大胜。阅兵可以使将士振奋精神,激扬斗志,有益于备战。宋代学者赵善璙《自警编》卷六《事君类上·德望》写道:“范仲淹领延安,阅兵选将,日夕训练。又请戒诸路养兵畜锐,毋得轻动。夏人闻之,相戒曰:无以延州为意,今小范老子腹中有数万兵甲,不比大范老子可欺也。戎人呼知州为老子。大范谓雍也、”所谓“大范老子”,指范雍。这里“阅兵选将”,“阅”有训练的意思。但是“阅兵”之“阅”的这一语义,和检阅也是有密切关系的。
 
合作单位
  • 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文化部
  • 教育部
  • 中国文联
  • 中国社会科学
  • 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
  • 高等教育研究
  • 孔子学院
  • 孔教学院
  • 孔圣堂
  • 大同书院
  • 问津书院
  • 中国文明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伙伴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隐私保护 | 免责条款 | 人才招聘
copyright © 2002-2025 YIYUANYI.ORG,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06017733号 ICP/SP:鄂 B2-20100159
本网站由湖北谦顺律师事务所提供法律服务 公益热线:027--87528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