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帝继位之后,右文稽古,表章经史,取得了蔚为壮观的成就。在他统治期间,依据实际统治的需要,对国家文武典制各种制度重新厘定改革,形成了一套程式,后世多沿袭不改,因而乾隆朝所制定的重要典章制度成为有清一代的固定模式。
汰繁就简 匡误厘新
在御宝制度方面,乾隆帝亦汰繁就简,匡误厘新,颇有建树。乾隆认为皇帝治理天下,要制定一套严密的制度,就应充分重视国宝的征信作用。因此,乾隆帝对皇帝行使最高权力标志的国家御宝的宝文、形制、保管、使用等做了基本规定。乾隆的这一思想在其所做的一系列文献中都有集中体现,通过这些历史记载,不难看出他在清代御宝制度的形成和确定过程中所起到的关键作用。
乾隆帝指出了以往对国宝失实的记载和错误的认识,尤其是分别指出《大清会典》中的错误。乾隆发现康熙朝《大清会典》中所记御宝共有29方,宫内6方,内库23方,但实际上,乾隆时已有御宝39方之多,并且都贮藏在交泰殿中,《大清会典》中记述的御宝数目和收藏地点都与实际状况不相符合;同时对某些御宝的认识也有错误的地方。比如说“皇帝奉天之宝”就是传国玺,两郊大祀及宫中告天青词使用,就是错误的,与历史事实根本不符。因为清代大祀只用祝版而不用宝,圣寿节时宫中也从未有过告天之事,这完全是篡修《会典》诸臣的想当然。更有甚者,把“受命于天,既寿永昌”一玺也贮于交泰殿内,而且还放在正中。将秦朝的亡国之物与本朝传宝放在一起,乾隆认为实在不妥当。由此可见,至乾隆初年,清代国家御宝制度有些混乱。记载失实,用途不明,认识错误,到乾隆时期,御宝实有重新厘定的必要。
乾隆十一年(1746年),乾隆帝对交泰殿所藏的前代39方皇帝御宝重新考证排列,将御宝总数定为25方,仍旧贮存在交泰殿中,并制成宝谱,以流传后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