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祖国东北边疆,吉林省南部,中朝界河鸭绿江北岸,有一处青山绿水、风光秀丽、气候宜人的好地方;她历史悠久、民风古朴、物产丰富,素称“塞外小江南”;这就是汉魏时期的高句丽故都——集安市。集安市位于东经125°33′至126°33′,北纬40°52′至41°35′之间。在东北地区的版图上,就像一只展翅高飞的鸿雁,自由地翱翔。
集安原名辑安,亦称通沟或洞沟,1965年改为现名。集安市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史前时期。远在距今4000多年前,就有我们的先人生息、繁衍在这里。虽然历经沧桑,古迹烟灭,但仍留下了他们的史迹。据20世纪70年代以来的考古调查,在集安境内浑江流域的台上乡荒崴子村、头道乡东村、二道崴子村以及鸭绿江流域的榆林乡朱仙沟村、黄柏乡长川村、郊区乡胜利村等地,发现多处原始社会遗址,出土了大量打制石器和磨制石器以及陶器。石器有石球、石镐、石斧、石镞、网坠等。陶器有夹砂褐陶和夹砂黑灰陶,器形多为罐并附有横、竖桥状耳、环耳、瘤状耳等。这些遗物是属于生活在这里的我国东北古族——貊族的文化遗存。根据出土物可以看出,当时的貊族已经定居,过着以农业为主渔猎为辅的经济生活。这些中华民族的先人用原始的石制生产工具,同大自然进行顽强的抗争,辛勤地开发着这块富饶的土地。
进入历史时期以后,周初武王克商,根据文献记载,殷商故臣箕子率领5000人出走东北,后渡过鸭绿江,来到王险城(今平壤)建立了箕氏朝鲜政权。周武王就地封之,箕子接受周封,爵位为侯。这样,箕氏朝鲜就成为周天子在东北地区的一个诸侯国。当时,箕氏朝鲜的势力范围南达今朝鲜半岛的大同江北岸,北达今鸭绿江中游一带,集安即在箕氏朝鲜管辖的范围之内。所以,西周时期的集安地属箕氏朝鲜,成为周王朝间接管辖之地。
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箕氏朝鲜亦打着“尊王”的旗号,借维护周天子为天下共主的机会,兴兵西击,与北方另一强大的诸侯国燕国交战。《史记·朝鲜列传》记载,箕氏朝鲜为燕所“击攻”,燕昭王在战胜箕氏朝鲜后,夺取了大片土地,集安转而又为燕国所有。
战国以来由于中原战乱频仍,至使许多中原人移居东北,集安境内同样为中原移民的目的地。在考古发掘中,集安境内已出土了大量的战国货币。其中有匋阳、平阴布币、折背“匽”刀钱、一化、“匽化”圜钱以及秦汉的半两、五铢,王莽的货泉、大泉五十等。还有赵国的铜剑和汉代铁制生产工具等。可见移民持续的时间既长且久。由于中原地区先进的生产技术和文明的不断输入,促进了这里的社会发展和民族之间的融合。与燕及中原地区的联系也更加紧密。
秦汉之交,燕人卫满率人进入箕氏朝鲜,箕氏朝鲜灭亡,卫氏朝鲜取而代之。汉武帝时,卫氏朝鲜的统治者不仅自己不去朝见汉天子,而且还阻止周边的少数民族首领朝贡汉朝。有鉴于此,汉武帝于元封三年(前108年)派兵灭亡了卫氏朝鲜,转而在其地设置了乐浪、真番、临屯、玄菟四郡,将朝鲜半岛北部和鸭绿江北岸一带直接置于中央王朝管辖之下。此时的集安,隶属玄菟郡的高句丽县管辖。高句丽县因为是高句丽族的聚居区,故名。以此知道,集安地区的主体民族已是高句丽族了。
高句丽族是我国东北地区最为古老的古民族之一,是东北地区秽貊族系中的一支。关于她的族源,学术界的研究观点还不能统一。一种观点认为她是我国东北地区的土著民族,由貊族发展演变而来。一种观点认为她是由东北地区的古民族高夷发展演变而来。还有一种观点认为她的起源地在今山东,由山东地区古代的东夷族系发展演变而来。尽管学术界对高句丽族的族源来历还存在着分歧,但她的源头在中国,她是中国古代的一个少数民族,则是我国学术界的共识。
汉孝元帝建昭二年(前37年),朱蒙出走夫余来到了玄菟郡高句丽县。朱蒙就是高句丽国的创始者,关于朱蒙的出走,《论衡·吉验篇》和《魏略》诸书记载,夫余国王在外出狩猎时,其侍婢在家有孕。国王返回时怀疑侍婢不忠,侍婢说有气“大如鸡子来下我,故而有娠”。后生一男儿,便是朱蒙。朱蒙出生后,国王下令将其扔掉。扔在猪圈里,猪用嘴呼气温暖他;扔在马圈里,马用身体温暖他;扔在道路上,鸟用翅膀羽护他。国王无奈,遂由其母抱回抚养。长大后,朱蒙善射,国王听信谗言,害怕朱蒙夺其王位,便想杀掉朱蒙。其母闻听后密告朱蒙,朱蒙遂“弃夫余,东南走”,逃离了夫余国。《魏书·高句丽列传》记载:“中道遇一大水,欲济无梁,夫余人追之甚急。朱蒙告水曰:‘我是日子,河伯外孙,今日逃走,追兵垂及,如何得济?’于是鱼鳖并浮,为之成桥,朱蒙得渡,鱼鳖乃解,追骑不得渡。”透视这些近乎神话传说的记载,我们大体上可以知道,朱蒙不是夫余国王的亲子,因此,幼年、童年的遭遇很坎坷。长大后更是不见容于夫余国,不得已只得南逃。
朱蒙南逃到玄菟郡高句丽县的卒本川(今辽宁省桓仁县五女山城)后,看到这里土壤肥美,人民淳朴,山河险固,遂决定在此安家。因为朱蒙的祖国夫余是当时我国东北地区文明程度甚高的一个地方民族政权,所以,朱蒙就把夫余国一套政治、经济、文化等制度移植于此,安家之后马上建立了政权,“国号‘高句丽’,因以高为氏”,颇有因俗而治的风范。这样,对祖国东北地区历史进程具有重要影响的高句丽国就正式建立了。朱蒙由一位逃难者,一变而成为高句丽国的开创者和首王。这个高句丽国,建在西汉王朝的玄菟郡内。所以,从她诞生的那天起,就在西汉王朝有效的管辖范围之内。而此时的集安,即是高句丽国的一部分,同时也仍是玄菟郡高句丽县的有机组成部分之一。
朱蒙在世时,高句丽国一直以五女山城(史籍中称“纥升骨城”)为都,同时,又修建了平原都城,即今桓仁市区内的下古城子古城。自此,高句丽都城的格局便正式形成,即山城和平原城互为依托。和平时期国王等居住在平原城,一旦有战事,便马上迁入易守难攻的山城,朱蒙卒后,由其子高类利即位,史称琉璃王或琉璃明王。
琉璃王即位后,娶有二妃;一为高句丽族女子,一为汉女雉姬。琉璃王宠爱汉女雉姬,高句丽族女子非常妒忌,经常趁琉璃王不在时欺侮雉姬。一次琉璃王外出未归,高句丽族女子再次刁难雉姬。雉姬不堪忍受,遂出走不归。琉璃王返回得知爱妃出走,非常伤心,便马上率人外出寻找。寻找的路线正是自桓仁到集安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