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一元一国学网 > 历史 > 上下五千年 >

汉魏高句丽故都——集安(2)

2011-02-15 14:22
来源:天津日报 作者:秩名
在寻找的路上休息时,琉璃王抬头看到在一颗大树上有两只黄鸟交胫而鸣,样子非常亲密恩爱。琉璃王看到这里触景生情,想到爱妃离己而去,悲从心底生

  在寻找的路上休息时,琉璃王抬头看到在一颗大树上有两只黄鸟交胫而鸣,样子非常亲密恩爱。琉璃王看到这里触景生情,想到爱妃离己而去,悲从心底生,禁不住泪水长流,随口诵出一首诗来,被《三国史记·高句丽本纪·琉璃王纪》记载了下来:“翩翩黄鸟,雌雄相依,念我之独,谁其与归?”东北地区的第一首诗歌就这样诞生了。这首诗深得《诗经》体诗歌的精髓,押韵准确,对仗工整,词义饱满,感情充沛。看得出来,高句丽建国未久,以王族为首的高句丽族汉化程度已非常之高。

 

  琉璃王寻找雉姬未果,却意外地来到了集安。到达集安后,琉璃王马上被这里秀丽的景色迷住了:前(南)有滔滔的鸭绿江,后(北)有巍峨的大禹山和高耸的老岭,平地上芳草茵茵,鸟语花香。琉璃王立刻决定迁都于此。

 

  这样,汉平帝元始三年,也即琉璃王二十二年(3年),高句丽正式迁都于集安。迁都集安后,琉璃王修建的平原城为国内城(今集安市区),山城为尉那岩城(今丸都山城)。自此,集安就成为高句丽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了。

 

  有汉一代,中央王朝对高句丽的管理,主要是通过玄菟郡及其太守来实现和完成的。

 

  到了东汉末年,天下动乱,公孙氏政权称雄辽东。此时,高句丽国经过长期的发展,特别是其对周边一些国、族的兼并,政治、经济、军事实力大有增强,遂使其有了与公孙氏政权争夺辽东土地的实力,双方的摩擦和争斗不断。虽然如此,高句丽却归服公孙氏政权并受其节制。据史书记载,此时的高句丽还有为公孙氏政权派兵的义务。到公孙度、公孙康执政时,高句丽数次发兵袭扰辽东。汉献帝建安十四年(209年),公孙康出兵袭击高句丽,“破其国,焚烧邑落”,这是历史上集安第一次被汉军所攻破,高句丽的损失是惨重的。当时的国王为山上王高延优。面对残破的景象,延优不得不重新修造国都。

 

  曹魏时期,高句丽复归属于曹魏的管辖,曹魏仍通过玄菟郡(郡治已迁至今辽宁省新宾县)对其发号施令。此时的高句丽国力量进一步增强,为摆脱辖境过小的窘迫,屡次进犯辽东,杀掠边民,抢夺财物。正始五年(244年),幽州刺史毌丘俭奉命率步骑万余人,讨伐高句丽。曹魏大军与高句丽王高位宫率领的20000军队交战于沸流水(今富尔江)之畔。高句丽军大败,曹魏大军乘胜追击,攻战了高句丽国都,并烧毁了丸都山城。这是集安历史上第二次被汉军攻破。高句丽王位宫仅率少数人马逃至买沟(今吉林省汪清、珲春一带)。稍作休整后,正始六年,毌丘俭再击高句丽王及其余部,遣玄菟太守王欣追之,“过沃沮千有余里,至肃慎氏南界。刻石纪功,刊丸都之山,铭不耐之城。请所诛纳八千余口,论功受赏,侯者百余人。穿山灌溉,民赖其力”。曹魏军队一直追击到了今日本海西岸。大胜之后,毌丘俭命人刻石勒文,一为纪功,二为震慑高句丽及东北地区其他民族。此纪功石于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被发现,现藏于辽宁省博物馆,是有关集安历史的最珍贵文物之一。

 

  西晋建立后,高句丽国仍奉臣职。西晋在襄平(今辽宁省辽阳市)设置护东夷校尉府,专门管理东北地区各少数民族及少数民族政权。高句丽、夫余、沃沮等均受其管辖和节制。西晋末年,“永嘉之乱”发生后,中央王朝无暇顾及东北,鲜卑慕容氏遂崛起于辽西。此时的高句丽国亦伸张其势力于辽左,两族交错,时有冲突。东晋元帝大兴三年(320年),高句丽进犯辽东时,为慕容仁击败。转年,晋元帝封慕容廆为“持节都督幽平二州东夷诸军事、平州牧,封辽东郡公”。高句丽国亦归属于慕容氏。

 

  慕容皝嗣其父慕容廆之位后,又自称燕王。为实现称霸东北的目的,乃于晋成帝咸康八年(342年)发两路大军进攻高句丽国。南路鲜卑大军攻至丸都城,获“府库累世之宝,虏男女五万余口。烧其宫室,毁丸都城而还”。这是集安作为高句丽国都,第三次被攻破。问题之严重还不止于此,在这次战争中,高句丽王高斯由父亲的陵墓被掘开,父亲的尸体被抢走;而高斯由的母亲及数位王妃也被俘获,车载而去。所以,这次慕容氏政权对高句丽国的打击是十分沉重的。在此后的30余年间,高句丽转而全力经营国内事务,并重修丸都城,加固集安的防御能力。

 

  东晋末年时,高句丽以集安为中心,又开始数次向辽东郡、玄菟郡用兵。广开土王高谈德即位后,高句丽的军事实力空前强大。晋安帝元兴三年(404年),广开土王率兵进攻慕容氏,并终于夺得辽东地区,实现了高句丽几代国王的夙愿。

 

  广开土王卒后,由其子长寿王即位。长寿王感到与周边强族争夺土地并无优势可言,遂转而全力经营鸭绿江以南的土地。北魏太武帝始光四年(427年)终将都城南迁至平壤,从此,国内城与丸都山城便成为高句丽的别都。唐高宗总章元年(668年),高句丽被唐朝和新罗联军灭亡后,唐朝在高句丽故地设置府州县,于集安设置了哥勿州都督府,属安东都护府管辖。

 

  上述可见,集安作为高句丽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中心达425年之久。在高句丽国存在的705年间,集安占据着绝对重要的地位。即使在迁都平壤后,集安作为别都仍不失其繁荣。高句丽民族在中国历史上上演的一幕幕波澜壮阔的史剧,绝大多数都是以集安为中心舞台而出演的。

 

  高句丽民族虽然早已退出了祖国的历史舞台,但他们却为集安留下了大量的地下和地上的文物古迹。其中最壮丽和雄伟的是高句丽王陵、贵族墓葬和好太王碑。高句丽的王陵和贵族墓葬达3000余座,它们特征鲜明,被誉为“东方金字塔”。而好太王碑高达6米有余,镌刻有1775字,至今仍屹立于大禹山脚下,鸭绿江之滨。现在,高句丽王陵、贵族墓葬及好太王碑均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而成为世界人类文化遗产。它们已成为集安市及吉林省的名片,每天都有大量的国内外参观者来到集安,凭吊先人事迹,领略高句丽民族的流风余韵,抒发自己的思古之悠情。

(责任编辑:地理公主)

相关推荐
视频
图片
合作单位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6-2019 湖北一元一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0021768号-6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0595号
本网站由湖北谦顺律师事务所提供法律服务 公益热线:027--87528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