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90年,孙中山写信给已退职的香山县籍洋务派官僚郑藻如,主张效法西方国家,进行改良,提出“兴农会以倡革农桑业”、“立会设局以禁绝鸦片”和“兴学会设学校以普及教育”三点具体意见。郑藻如是李鸿章手下的重要官吏,曾任直隶津海关道,经办外交、税务、海防事宜,并兼任北洋海防翼长,协助李鸿章筹建北洋海军、筹办电报总局等,又出使美国兼日斯巴尼亚(西班牙)、秘鲁三国大臣,是洋务派中的知名人物。1886年他因病告休,居乡养老。他在乡间也曾倡行过一些改良措施。孙中山给他写信,在提出三点建议后,认为:“之斯三者,有关于天下国家甚大,倘能举而行之,必有邑起而效者。将见一倡百和,利于此兴,害以此除,而人才亦以此辈出,未始非吾邑之大幸,而吾国之大幸也。”
孙中山致书郑藻如所提出的主张,幻想依靠如郑藻如这种退职官僚来实现,显然是不可能的,但却表现出青年孙中山的爱国热忱和改造社会的抱负。孙中山试图以减少革命对社会的破坏来达到富国强兵的目的。这是孙中山在改造中国这一总目标下尝试过的几种手段之一,是最后坚定必以革命手段才能振兴中国的必要探索过程。
三、抗风轩会议
综观孙中山的革命生涯,其主流当是“倾覆清廷,创立民国”。他在广州医校读书时,“于同学中物识有郑士良号弼臣者”。孙中山“一见则奇之,与之相习,则与之谈革命”;郑士良“闻而悦服”。他告诉孙中山,他曾加入会党,若日后有事,可为孙中山罗致会党,听从指挥。当孙中山转学香港后,郑士良即辍学回惠州,在淡水墟开设同生药房,专门联络三合会党,以为起义作准备。
孙中山之所以由广州转学香港,其原因之一就是因为香港“地较自由,可以鼓吹革命”。他到香港后,“数年之间,每于学课余暇,皆致力于革命之鼓吹,常往来于香港、澳门之间,大放厥词,无所忌讳”。在这期间,他先后结识了陈少白、龙少纨、杨鹤龄三人,和他们“昕夕往还”,“相依甚密”,而且“所谈者莫不为革命之言论,所怀者莫不为革命之思想,所研究者莫不为革命之问题”。四人数年如一日,“非谈革命,则无以为欢”;于是有人将他们称之为清廷的“四大寇”。
1892年7月,孙中山在雅丽医校五年学业期满,以该校第一届毕业生中的第一名获得毕业证书,又因成绩优异而获得医学博士学位。之后,他即在澳门、广州两地既行医,又开药房,真正开始“借医术”而实施革命活动。孙中山自述他毕业后,“悬壶于澳门、羊城两地以问世,而实则为革命运动之开始也。”
1893年冬,孙中山召集同志,在广州城南广雅书局南园的“抗风轩”开会。到会的有程耀宸、程奎光、程璧光、陆皓东、魏友琴、郑士良、尤少纨等人。孙中山在这个会上提出了“驱除鞑虏,恢复华夏”的斗争口号。这个口号,是仿照朱元璋《北伐檄文》中的“驱逐胡虏,恢复中华”而来的。到此时,表明孙中山的民族革命思想已趋于成熟,虽然早已计议的革命组织还没有建立起来,但总算开过了一次“碰头会”;而陆续结识的一批革命同志,已集中在一起,其活动的领域已经广泛,甚至深入到清军了。如程璧光、程奎光兄弟当时都是清军水师的管带,他们都出席了“抗风轩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