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上书李鸿章
即便在此时,孙中山也未放弃争取自上而下的改良,甚至幻想能在清廷中争取到更多的人支持他的革命活动。1894年1月,孙中山写出了《上李鸿章书》。这封上书,是孙中山关于富强中国、发展生产的较完整而系统的着作。孙中山认为,如果清政府能够采纳他的主张,“仿行西法,以筹自强”,实行一些资本主义的改良措施,就可以改变中国贫穷落后的面貌。“以中国之人民才力,而能步武泰西,参行新法,其时不过二十年,必能驾欧洲而上之”。于是,他抱着“冀九重之或一垂听,政府之或一奋起”的希望,北上天津,争取面呈李鸿章。
孙中山为什么会将上书的对象确定为李鸿章?这是因为孙中山认为他所持的“驱除鞑虏,恢复华夏”的民族主义观念,不仅仅是其个人主张,而且也是两百多年来广大汉族人民的一贯愿望。李鸿章是“汉族大员”,是在清廷内掌握实权的人物,他的天津总理衙门几乎等于清朝的“第二朝廷”。孙中山从民族观念出发,将李鸿章作为重要争取对象。如果李鸿章能够以民族大义为重,倒戈相向,则“兴汉逐满”就可以走一条“捷径”了。
(责任编辑:妙云仁波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