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张养浩的这首小令,道出了封建王朝、一姓江山背景下,黎民苍生不得不承受的无边灾难。“八王之乱”、“永嘉之乱”,京师洛阳都是重灾区,“苍生残灭,百不遗一”。
如今行走在汉魏洛阳城,听不到一千多年前的惨叫和呻吟,那代洛阳人、中原人承受的苦难,可能远远超出我们的想象,那无法忍受、没完没了的苦难,逼迫着他们离开家乡,结伴南迁,成为中原汉人南迁的第一次高潮。这一次迁徙,在先民的心灵中留下深刻的烙印,他们一代代保有来自河洛的记忆,任时光流逝,永不磨灭。
1988年,修筑207国道时,在汉魏洛阳城东景阳岗上,发现两处丛葬墓地,墓葬共有近百座,均南北成行排列,井然有序。
这些墓葬大多未经后世扰乱,各部位骨骼甚少错乱现象,唯头骨错位较普遍,有的头骨偏离颈骨一段距离,头骨下连一二节颈骨,个别头骨甚至倒置。
所有死者都有一定数量的陪葬品,除全部随葬有铜钱外,还分别有漆器、小陶器、小铜镜、铜弩机等。
墓葬的墓砖上,残存有朱书铭文,共两处,都提到了一个词:“西人”。
据中国社科院考古所段鹏琦先生研究,“西人”一词出现在东晋,是东晋名将桓温从荆楚带出来的一大批亲信和追随者。墓葬的时代,与桓温所处时代正好吻合,桓温曾率军收复洛阳,丛葬墓地的这些“西人”,极有可能是当时战死的“西人”。
西晋灭亡后,南迁的东晋曾多次组织北伐,目的是收复洛阳、修复(晋)五陵,但取得成功的,只有桓温。公元356年,即洛阳被刘曜烧毁后45年,桓温收复洛阳,他屯驻“故太极殿前”,不久又“徙居金墉城”,他“谒诸陵,有毁坏者皆修复之,各置陵令”.但当时的东晋,没有能力长期占领并重建洛阳,洛阳的复兴,仍需漫长的等待。
(责任编辑:柑柠凤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