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最后的文字狱:章太炎等人被拘捕(2)
2011-05-09 16:17
被捕前后 《苏报》鼓吹革命之举虽誉满沪上,但也引起了官府的注意。 首先关注此事的是工部尚书、商约大臣吕海寰,当时他正在上海,见有人竟公开抨
被捕前后
《苏报》鼓吹革命之举虽誉满沪上,但也引起了官府的注意。
首先关注此事的是工部尚书、商约大臣吕海寰,当时他正在上海,见有人竟公开抨击、痛斥朝廷,便函告江苏巡抚恩寿并提供了名单,请其查办张园演说的首要分子。6月末,江苏候补道、南京陆师学堂总办俞明震奉命从南京赶到上海,协助上海道台袁树勋处理查禁爱国学社、《苏报》等事宜。
我们注意到一个问题,《苏报》主笔章士钊是南京陆师学堂的学生,而具体负责查办此案的清政府官员是南京陆师学堂校长(总办)俞明震,据说章士钊是俞明震的得意门生,章士钊曾这样回忆:“余陆师学生也,向为俞先生(指俞明震)所赏拔。顾余为革命故,不得不与俞先生翻异,率高材生三十余辈退学至沪。乃先生阳怒而阴佐之,其情不为世人所知。”这就是章士钊虽身为报馆主笔,但在苏报案中却毫发无损的主要原因。出于同样的原因,张园演说中的激进分子蔡元培、吴稚晖等人也因得到官府有关人士的关照而顺利脱身。
1903年6月29日,也就是《苏报》刊发章太炎《康有为与觉罗君之关系》的当天,在清政府的一再要求下,租界工部局终于发出对钱宝仁(钱允生)、陈吉甫(程吉甫)、陈梦坡、章太炎、邹容、龙积之、陈范等7人的拘票。
此7人实则6人,因为陈梦坡与陈范同为一人,即苏报馆主陈范。当天巡捕房到苏报馆抓人时,陈范在巡捕、警探眼皮底下从容逃走,后巡捕房将其子陈仲彝拘捕;程吉甫是苏报社账房,只管告白(广告),不管言论;钱宝仁本是上海滩上一小混混,镇江人,曾冒称自己是孙中山,与陈范有过交往;章太炎早已得知消息,但他不屑逃走,6月30日在家等巡捕上门,并写信让邹容、龙积之投案;龙积之是广西桂林人,与《苏报》也无牵连,当晚自行到案,邹容则于7月1徒步到租界四马路巡捕房投案。
至此,苏报案涉案6人中,章太炎、邹容、龙积之、钱宝仁、程吉甫5人被捕,陈范出逃,其子陈仲彝被捕。经过讯问,程吉甫、陈仲彝、钱宝仁被无条件开释,龙积之取保暂释,以后也未再被捕,最后只剩下了章太炎和邹容两人。
苏报案的主角
由于老师俞明震的庇护,掌理《苏报》笔政的章士钊安然无恙,而并非《苏报》编辑人员的章太炎和邹容却接连入狱,成为此案的当然主角。
关于章、邹二人入狱前后的表现,许多史书均有记载。但有一个问题——章太炎为什么写信让邹容投案?
章太炎写给邹容的那封信的下落已无从查考。但从其他资料分析,也大致能看出章太炎劝邹容投案的动机:
苏报案发后,章太炎有意利用自己和其他革命志士的入狱来扩大影响,得知自己也名列拘单后,他并不躲避,巡捕到爱国学社指名查问时,他迎上前去说:“余人俱不在,要拿章炳麟,就是我!”以革命志士“相延入狱”来扩大影响,这就是他招邹容投案的主要目的,让龙积之投案也是出于这种考虑。后来他在狱中答记者问也证实了这一点:“吾辈书生,未有寸刃尺匕足与抗衡,相延入狱,志在流血,性分所定,上可以质皇天后土,下可以对四万万人矣。”
章太炎后来在给吴稚晖的信中说:“《革命军》为邹容所著,渠实序之,事相牵系,不比不行。炳麟既入狱,非邹容证明,则革命军之罪将并于炳麟一身,是故以大义相招,期与分任。”从章太炎的这段话可以看出,他招邹容入狱有分担责任的动机在内。当然,这可能与我们熟悉的革命志士的形象不太相符,但革命者也是有血有肉、活生生的人,正如著名近代史学者王敏在《苏报案研究》一书中所言:“他们勇敢、有担当精神,敢为天下先;但也有人性的弱点,面临牢狱之灾和铁窗生活,有恐惧、有软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