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一元一国学网 > 历史 > 上下五千年 >

遗落在泗水古道的孔子文化

2011-05-27 10:23
来源:新华日报 作者:佚名
白居易有词:“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洲古渡头,吴山点点愁。”汴水、泗水,一个从西往东,一个从北向南在徐州交汇。汴、泗合流后,顿显波澜壮阔的景象,在徐州由北到南形成

 


 


  59岁的时候,孔子在卫国呆不下去了,辗转来到了徐州,当时那是宋国的地方,这让他险些送了命。

  那时孔子并不显苍老,他高大伟岸的身躯(九尺六寸,合2米21)、器宇轩昂的神态、慷慨沉着的谈吐正显万世宗师的风范。

  卫灵公对孔子相当不错,他没有重用孔子,却大方地按鲁国大司寇的待遇给孔子发工资,年奉6万粟。这或许是因为卫国、鲁国都是姬姓国,文化血脉相连,孔子捍卫周礼,潜含着对姬周祖先的颂扬、对当下姬姓国的尊崇;或许,是卫灵公夫人南子对孔子的好感起了作用。

  不知怎的,卫灵公这个弱小混乱、不思进取的国家的国君,忽然向孔子“问阵”,就是询问打仗排兵布阵之法。孔子一定非常鄙视这个不上路子的卫灵公,他出行和南子同坐一辆车上,还让孔子的车跟在宦官车队的后面,孔子相当不爽,怒称“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

  孔子没有回答“阵”,而是当场滔滔不绝给卫灵公上了一堂“礼”的课。这让卫灵公很难堪,孔子也不得不再次离开卫国。

  孔子在宋国每日带着学生们在大树底下演习寄托着他宏伟政治理想的礼仪,学生很多,围观的一定也很多,连宋国掌管军权的大司马桓魋的弟弟也成了孔子学生。热爱礼仪、渴望仁政是老百姓人心所向,朝野上下都在热议。

  那桓魋是掌管军权的人,非常恼怒孔子的言行,派人把大树砍了,并扬言要杀孔子!

  《史记》记载:孔子去,弟子曰:“可以速矣”,孔子曰:“天生德于予,桓魋其如予何?”

  孔子还嘲笑:“桓魋造石椁,三年不成”。石椁就是石头墓室,大概在春秋时期,铁器还不很发达,凿山建墓是奢靡奇异的事,桓魋吭哧吭哧三年也没弄好,让孔子觉得他是个愚莽可笑的人。

  桓魋石椁尚在,就在徐州城北铜山境内的桓山上,劈山而建的一个大洞,上书“桓魋石室”,洞前石壁上,排列诗文题字,然多模糊不清。石室有近百平米,似分前室、后室,旁边还有些小的耳室,如今空无一物。

  桓魋石室因孔子而著名,文人骚客多到此追忆孔子。苏东坡在徐州不到2年,就3次来到此处,3次都留下了诗文,愤怒谴责桓魋欲杀孔子的悖理行径。

  桓魋欲杀孔子是中国文化史上的重大事件,它深深刺痛了历代文人学士的心。这是赤裸裸的刀枪恫吓书生、强权凌辱文化、野蛮践踏斯文。

  站在桓山上,可以看到泗水河汩汩流淌。苏东坡一定是乘船去桓山游览的,因为泗水河就从徐州城中穿过,城中的百步洪,正是他率领军民奋勇抗洪的地方。从百步洪登船,逆流而上,过秦梁洪不远就到了桓山。

  有时,苏东坡也会乘船顺流而下,至城东南30里,到吕梁洪会友观水。这吕梁洪更是留下了众多孔子观洪的遗迹和传说。

  《论语》记载:“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这川上就是泗水之川,就在吕梁。徐州山体是东北至西南走向,与南北走向的泗水交叉,河床中有巨石突出(石梁),形成“川”。《水经注》也明确指出吕梁就是孔子观洪处。

相关推荐
视频
图片
合作单位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6-2019 湖北一元一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0021768号-6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0595号
本网站由湖北谦顺律师事务所提供法律服务 公益热线:027--87528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