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一元一国学网 > 历史 > 上下五千年 >

遗落在泗水古道的孔子文化(2)

2011-05-27 10:23
来源:新华日报 作者:佚名
白居易有词: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洲古渡头,吴山点点愁。汴水、泗水,一个从西往东,一个从北向南在徐州交汇。汴、泗合流后,顿显波澜壮阔的景


  白居易有词:“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洲古渡头,吴山点点愁。”汴水、泗水,一个从西往东,一个从北向南在徐州交汇。汴、泗合流后,顿显波澜壮阔的景象,在徐州由北到南形成秦梁洪、百步洪、吕梁洪三处激流险瀑,其中,吕梁最为凶险壮观。庄子、列子著文说孔子在吕梁观洪,“巨石齿列,波流汹涌,悬水三十仞,流沫四十里,鱼鳖不能游。”

  有意思的是庄子写了孔子“悟道”的事:孔子正观水,忽见激流中时隐时现漂着一个人,以为有人落水,赶快去救,跑到跟前时却见那人潜水而出,踏水蹈浪如履平地,孔子大惊,以为是鬼,仔细一看是个壮年男子,便问:“蹈水有道乎?”这男子回答:我出生在凌水而安于凌水,就习惯了,我在水上长大而安于水上生活,那是本性,我不知自己为什么会这样而这样了,这就是命中固有本能。孔子深有所悟,表示完全同意。庄子让孔子悟到的道,就是遵循自然本性,随心所欲地生活。

  这当然和孔子的想法大不相同,孔子提倡“克己复礼”,就是约束自己,按礼行事。礼就是礼制、规矩,是爱人的仁政。

  离观洪处不远的吕梁山间,有个山清水秀的小村,叫“圣人窝”。徐州一带,把山凹处聚居的村子像鸟窝狗窝一样的也叫“窝”。孔子观洪时,曾在这里住过,唐代时就有官方在此建有孔庙。由于战火,现只剩庙后一片古树,被村民称为“孔林”。春天到来,铺天盖地都是灿烂的樱花,据说这里的古樱桃林,是华东地区规模最大的,树龄均在200—400年间。

  吕梁孔子文化可谓源远流长。到了明代,吕梁漕运长官张镗,在凤冠山上凿刻了孔子像,出资建了孔子观道厅,还在凤冠山上修建了“川上书院”,成为徐州东部重要的童生考场,一直延续到清末最后一次开科取士。

  徐州人敬仰孔子,或许不仅是因为儒家文化是主流文化,从地域文化的源头看,徐州这块地方在春秋时期分属宋国、徐国。徐国留下的唯一国家形象是“仁义治国”,周穆王时的徐偃王和孔子、季札同时代的徐君,都以仁义治国著称。

  宋国原是殷商遗民之国,孔子和桓魋一样,都是宋国国君的后代,宋国出了个桓魋并不是宋文化的结果,而是春秋乱世武臣当道的后果。

  在桓魋欲杀孔子150年前,宋襄公曾行仁义、会诸侯以尊王室。当楚国大军压境,他率领的军队举着“仁义”大旗和他们对垒,楚军要过河了,大臣说,“趁他们过到一半,我们杀过去!”襄公说:“这样不仁义。”等楚军过完河了,大臣又说:“快杀过去。”襄公说:“我们是仁义之师,人家没列好队怎么能打?”结果,仁义勇敢的襄公大败。

  司马迁写《史记》,偏爱两个人,一个是项羽,没当皇帝而列入“帝王本记”,另一个就是宋襄公,没能称霸而列入“春秋五霸”,这显然是因为他的仁义之举。

  徐偃王的仁义、宋襄公的仁义、孔子的仁义,在徐州这块地方交汇晕染,最后,以孔子为代表的“仁义”思想和价值观流芳千年并深入到当地的民间文化之中。今天徐州人总结徐州精神,有一条就是“有情有义”。
 

(责任编辑:柑柠凤仪)

 

相关推荐
视频
图片
合作单位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伙伴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隐私保护 | 免责条款 | 人才招聘
copyright © 2002-2025 YIYUANYI.ORG,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06017733号 ICP/SP:鄂 B2-20100159
本网站由湖北谦顺律师事务所提供法律服务 公益热线:027--87528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