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真实的“五子登科”:乾隆时期登甲乙榜(2)
2011-06-09 11:01
功夫不负有心人,李廷桂的辛勤努力终于结出了丰硕成果。登科做官的荣耀和严谨的家教也在李氏子弟中产生了巨大的学习动力。从乾隆51年(1786年)李鹏考
功夫不负有心人,李廷桂的辛勤努力终于结出了丰硕成果。登科做官的荣耀和严谨的家教也在李氏子弟中产生了巨大的学习动力。从乾隆51年(1786年)李鹏考中举人,到嘉庆16年(1811年),老四李鹄考中进士,李廷桂的五个儿子在二十五年的时间里终于实现了光宗耀祖的梦想。但李廷桂一直没有放松对儿子们的严格教育。史书记载,李鹏等3个孩子为官后,他经常骑着毛驴到儿子的住所听取政声,劝勉他们“以忠事上,以勤奉职,以惠抚民”。
五子共建长善堂
道光十年,“五子”以李景峄为主,弟兄五人共同出资,并从京城绘来“凤凰单展翅”图纸,开始修建“长善堂”故居庄院。1800年动工,历时十年建成。进大门以后有南北通路一条,门楼正中挂《五子登科》匾,内上方挂“兄弟同榜”,门楼内右侧挂“进士及第”匾。这匾是在李廷桂的五个儿子相继登科中举后,嘉庆皇帝龙颜大悦,亲自书《五子登科》匾赠予李氏家族(有一说法是大学士刘墉书写)。
戊戌变法后,清政府颁令将全国各府州、县的大小书院逐步改为中西兼学的小学堂。1909年辉里村的开明士绅联合出资在村中心的长善堂建起了全县最早的村级初等小学堂。1929年,村内绅士哩北辰、哩乐亭等人再次倡议集资办学。他们给住在青岛的“五子登科”的后人去信,征得同意后卖掉了碑楼村墓地的大杨树做了课桌凳。在他们的影响下,全村一百多户村民踊跃捐款捐物,使校舍维修一新。一时间,辉里初级小学办得异常兴旺。1931年,时任实验县长的梁漱溟为此题写“共成斯举”石碑以示纪念。村里刻成石碑把它树在了学校院内。后经几次变故,此碑作为基石埋在了办公室的墙下。2001年11月,因打井扒掉了原村办公室的两间房子。“共成斯举”碑终于重见光明。至1956年故居基本保存完好。1957年,因辉里完小扩建才扒掉了二层楼房,后又扒掉了北大厅,人民公社化后逐渐做了生产大队办公室和文化演出场所。后经过十年内乱,故居房屋破坏殆尽。现“五子登科”一家的遗物遗迹已基本无存。
在《三字经》中曾有这样一段话: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而至清,则有李廷桂,教五子,中高榜,传美名。时光已过百年,祖先们曾经创造的辉煌神话早已成为历史,但他们为梦想刻苦勤奋的经历却一直鼓励着他们的子孙后代,这大概就是学习的魅力吧!
李氏五子生平简介
据《李氏族谱》记载,辉里村李氏族人李廷桂原来共有6个儿子,但大儿子李景严17岁早逝。从乾隆五十一年(公元1786年)次子李鹏考中举人,到嘉庆十六年(公元1811年)四子李鹄最后一个考中进士,李廷桂的5个儿子在25年的时间里先后考中举人和进士,也就是人们常说的“五子登科”。
清乾隆五十一年,次子李鹏23岁考中举人,乾隆六十年考中进士,历任内阁中书、内阁典籍宗人府主事、吏部主事、户部员外郎、江南道监察御史、福州府知府。“在任江南道监察御史期间,他请旨疏通吴淞江河道,带头实干,原定五年完成的任务三年就完成了。”李东说。
三子李景岱乾隆五十九年考中举人,嘉庆六年考中进士,历任河北平乡、邢台、清苑、获鹿县知县。任清苑知县时,当地盗匪横行,积案如山。李景岱亲自深入调查办案,仅用一年时间就肃清了盗匪。
四子李鹄嘉庆六年考中举人,公元1811年才考中进士。李鹄性格内向,不善言语,中进士时已经42岁,历任直隶成安、云南宜良县知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