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子李景峄生于乾隆三十六年,乾隆五十九年跟三哥李景岱同榜中举。据说,李景峄是“五子”中身材最高大、相貌最英俊的一个。因此,他在中举后即被钦点至咸安宫任教师,一年后提拔到江苏溧阳、丹徒任知县,继而升任松江府常州府知府,最后晋升为苏松太兵备道。李东表示,“李景峄行事果断,敢作敢为,老《邹平县志》记载他的事迹最多。”
道光六年,江南运河水道严重淤积,漕运受阻。朝廷任命李景峄为治河总指挥,他亲率官吏、百姓奋战数月即疏通了河道,使滞留江南的160万石粮食很快运抵京城。李景峄一生为朝廷尽忠,为民办事,是政界的“拼命三郎”,公元1828年积劳成疾卒于任所。
六子李景嵩生于乾隆四十年,20岁时考中举人,24岁时便考中了进士。据说,李景嵩精明干练,很有办事之才。任职河北深泽县知县12年,除盗贼戒赌俗,选人才办教育,建树颇多。嘉庆十六年,父亲病故,李景嵩回家守孝两年,归任后不久患病身亡,年仅38岁。
与今天的学子期盼高考后金榜题名一样,封建社会里,科举入仕是每个学子的梦想。在清朝的滨州邹平辉里村,有这样一个李氏家族,一家五子连续考中进士,入朝为官,俗称“五子登科”。他们的成功成为古代人人羡慕,津津乐道的家族盛事。
历史上三四代的“累代甲科”并非少见,但五代以上的则为数不多。我省已知的五代以上“累代甲科”有四例:一是滨州杜受田一家七代进士,二是诸城刘统勋一家五代进士,三是昌乐闫世绳一家五代6名进士,四是邹平李廷桂一家五代10名进士。
据资料记载,一家“五子登科”,这在山东省只此一例。登科“五子”的父亲名李廷桂,一生育有六子,除长子李景严17岁早逝外,其余五子李鹏、李景岱、李鹄、李景峄、李景嵩皆在乾隆时期登甲乙榜,这便是名传后世的“五子登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