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一元一国学网 > 历史 > 上下五千年 >

李鸿章曾想将北洋水师基地定在大连(2)

2011-07-26 14:17
来源:半岛晨报 作者:陈明福
大沽船坞,光绪六年建,坞长102.4米,宽29.4米,深6.4米。海神庙西北尚有西坞一所。迤西复有乙、丙、丁三坞。三坞尺寸略小于东坞。乙坞长97.6米,宽2


  大沽船坞,光绪六年建,坞长102.4米,宽29.4米,深6.4米。海神庙西北尚有西坞一所。迤西复有乙、丙、丁三坞。三坞尺寸略小于东坞。乙坞长97.6米,宽25.6米,深5.4米;丙坞长96米,宽25.6米,深5.4米;丁坞长96米,宽26.6米,深4.5米。大沽船坞建造费用总计约银40余万两。大沽船坞只能修950吨以下舰船。

  北洋舰队的主力舰“定远”、“镇远”号铁甲舰,长95.5米,宽20.4米,吃水6.3米,排水量均在7300吨以上。而福州、上海、黄埔和大沽船坞的修理能力都在5000吨以下,因此,均不能修理“镇远”、“定远”舰。

  没有船坞,购买铁甲舰曾一度搁浅

  换一句俗话说:偌大的华夏国土内,可觅到的不过是三五只鸡窝,无法让非洲鸵鸟蹲。

  早在同治十三年,福州将军文煜等人,就向朝廷建议购买铁甲舰,但因没有可以修理铁甲舰之坞,迟迟未向外国定购。李鸿章自光绪元年(1875年)奉旨督办北洋海防以后,常为此事焦虑,从光绪三年至光绪六年,先后与福建船政大臣吴赞诚、黎兆堂、两江总督兼南洋大臣沈葆祯、上海制造局道员郑藻如、出使德国大臣李凤苞等军政要员,多次函商买铁甲舰及其修理船坞之事。

  综观函稿内容,其意有四:

  (1)在尚未解决修理船坞之前,不能定购铁甲船。认为“铁甲船为海防不可缺少之物,……无论船样稍旧,价值非廉,现无修船之坞与带之人,何敢贸然定购? ”

  (2)对铁甲船保卫中国整个海疆的作用,存有疑虑。“铁甲船本应定购,唯南北洋面万余里,一旦有警,仅得一二船,恐不足以往来扼剿,或有失利,该船不能进口(修理),必先为敌所攫,转贻笑于天下。 ”

  (3)沈葆祯曾提议缩小铁甲船的尺寸,以能进福州、上海船坞修理。但此种权宜之计,必将贻误海防建设。

  (4)既然家里没有大窝,就不要引进火鸡,更不要买鸵鸟了,这是李鸿章早期的想法。

  旅顺建港同时,定购“定远”、“镇远”

  总之,就加强海防来讲,购买铁甲船是必要的。但何时订购,购买什么样的铁甲船,则取决于修船之坞。因此,修船之坞,就成了制约购买铁甲舰的关键问题。

  经过几年的反复议论,至光绪六年(1880年),在旅顺开工建港修坞的同时,向德国定购了“定远”、“镇远”号铁甲舰。由此可见,李鸿章在这个问题上,是经过长时间考虑,反复协商,慎重决定的。“良禽择木而栖,贤臣择主而事”,正因为如此,许多有识之士,著文论证在何地建坞更妥。李龙光曾撰《中国择地建造船坞论》,此文谈到:各国海军,无不以船坞为重务,而中国则知其制度者少矣。如果有船无坞,则无法修理难,而藏船亦不容易。购买铁甲等船花费逾百万,怎么可以没有一个修藏之地呢?

  实际上造坞不难,而择地最难,非将沿海沿江岛屿、港汊进行普遍的勘察,就难得到其实在情形。即以大沽、旅顺船坞言之,大沽河道不深,铁甲兵船易于搁浅,只能容小轮;旅顺与烟台、威海卫遥遥相对,为北洋紧要门户,形势天然,规模颇大。近年由法人德威尼承包,计价银三十五万两,船坞大小各一,其大坞已经华人开凿过半,小坞亦借山势凿成,故工价大省。(转引自张侠等编《清末海军史料》)

  大连湾是李鸿章的首选

  由于定购了铁甲舰,建港修坞之事,势在必行。但对建港位置问题,清朝政府内主张不一,众说纷纭。当时任福建巡抚的丁日昌主张建在大连湾或温州,福州船政大臣黎兆堂主张借用广州的黄埔船坞,出使德国大臣李凤苞则主张建在烟台。需要特别指出的是,起决定作用的李鸿章,曾在一段时间内,他所瞩目的海军基地是大连湾而不是旅顺口。请看他的函稿:大连湾距奉天金州三十里,系属海叉并非海口,实扼北洋形胜,最宜湾泊多船。许道铃曾带蚊船四只前往巡察,谓可风得势。明春如选慕洋弁得人,拟派大员带现有蚊船、轮船常往驻泊操练,以待后年铁甲舰购到,渐可合成一小队,为北洋一小结构耳。
相关推荐
视频
图片
合作单位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6-2019 湖北一元一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0021768号-6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0595号
本网站由湖北谦顺律师事务所提供法律服务 公益热线:027--87528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