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石退休生活很低调
王安石在南京过退休生活,每天穿着粗布衣服出去散步。某天碰着一群半吊子读书人在谈文史,王老干部坐下来听。那群人觉得这个老粗很刺眼,就问:老头,你也识字?“亦知书否?”王答:略懂。众人笑:你尊姓大名啊?王答:免贵姓王,名安石。一群人面红耳赤,一面作揖一面退去。
《青琐高议》 刘黎平解说
@朱元璋给成吉思汗“遮丑”?
元代有部记述蒙古先世的书,叫《蒙古秘史》,一般人不让看。朱元璋让人编“蒙汉词典”时参考过它。奇怪的是,明代修的《元史·太祖本纪》,参照的不是秘史,是《圣武亲征录》。有趣的是,成吉思汗和札木合的答阑版朱思之战,秘史说札木合胜了,元史本纪却说太祖胜了。朱元璋还给成吉思汗“遮丑”?
曹苏宁解说
@生病与人品无关
孔子的弟子伯牛生病不行了,大概是麻风之类的恶疾。孔子去探望,因为怕传染,同学们不让孔老师入病房。孔子却不怕,从窗户外握着伯牛的手,叹息不已:哎,人品这么好的人却得这样的恶疾!“斯人也而有斯疾也!”那么善良的人得那么不善良的病,好人未必好活,哎,这样的感叹岂止孔夫子才有。
《论语 雍也第六》 刘黎平解说
古人行事也很雷
宋太祖脾气如小孩
宋太祖赵匡胤武人出身,直到当了皇帝,都有点控制不住“暴力倾向”。
讨伐后周昭义节度使李筠时,俘获了北汉派来的平章事卫融。卫融一心求死,估计说了不少让赵老大光火的话,赵老大盛怒之下拿起铁杖对人家脑袋就是一下子,卫融血流满面。
判大理寺雷德骧告发赵普不法,赵老大不信,大骂:赵普是社稷之臣,你不想活了吗?骂就骂了,还拿起柱斧(就是后来他和赵老二“斧声烛影”的那种斧子),打掉人家两颗上牙。
赵老大的暴力倾向还体现在对待动物上。他早年喜欢打猎,某日追一只兔子的时候,马蹶了一下,他被掀到了地上,爬起来后二话不说,拔出佩刀就把马给刺死了。
宋兵讨伐南唐时,李煜两次派徐铉求饶,赵老大最后实在理屈了,说出了那句我们非常熟悉的话:“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邪?”说话的时候,他还有肢体语言——“按剑”。亲自用暴力恐吓来使,这是皇帝所为吗?
文/曹苏宁
古代制度
文/南京 李晓巧
宋代是科举制发展的承上启下时期,有些细枝末节,现在读来依然很有趣。
开宝六年(973年),英明的宋太祖意识到要为自己的家天下选拔真正有才能,而且忠于自己的官员,就得亲自“把关”,于是实行由皇帝主持的“殿试”。当时规定,殿试录取的进士们不需再经吏部来考试了,直接授官——这就相当于皇帝自己抓了组织建设、干部任命。
在职官员可考进士
读书,考进士,入仕途,是最光彩的仕进之路,而且升迁较快,于是,很多通过其他途径已进入仕途的官员,也想冲刺一下科举进士考试。那么,国家对这部分“好学上进”官员的政策是怎样的呢?
这分两个阶段。前期的政策是:作为在职官员或者是有爵禄者,你可以考进士,还有个专有名词叫“锁厅”,假如该官员考生考上了进士的话,那么可以升迁官位,“止令迁官,而不赐科第”;如果考进士却没有考中,那么,就有些倒霉了,“不中者则停见任”,意思是,停止现任官职——所以就宋初来看,在职官员考进士是有风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