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到北宋真宗天禧年间,对在职官员考进士才有了补充立法:没考上的官员,另有两次“补考”机会,假如还没考中的话,才会处分。
其实,在淳化三年(992年),宋朝廷出台了一个对于在职官员的“利好”:在职官员凡是参加进士考试合格的,一律“赐进士及第”。
后期的政策一天比一天人性化。宋仁宗庆历年间,在职官员考进士,另外给名额。“有官人仍别立额,于是进取者始自如矣。”(《石林燕语》卷五)——这就有鼓励在职官员勤奋学习、提高自身素质,建设学习型机关的味道了。
宋代科举考试对于官员子弟限制得很严格。范杲是北宋开国名将范质的侄儿,典型的“官二代”,他一路顺利地通过了府试、礼部试后,正信心满怀地准备参加殿试。谁料半路有人放出舆论说,高官厚禄的世家子弟不应该与贫穷的读书人争科举名额!——这一来,范家人立即开家族会议研究,思来想去,范杲那次放弃了殿试的机会。
遭遇这种“憋屈”的,并不只是范小官人一个。据史料记载,宋太宗时宰相李昉的儿子李宗谔也顺利地通过了礼部的考试啊,连殿试的门槛都站上了。
当时“殿试”有个规矩,就是每一个考生都要当着皇帝与众考官、考生的面,自报家门、履历,眼看就快轮到李宗谔了,他非常紧张——因为他爸爸是宰相啊,一报家门,所有人(包括皇帝)就都知道他是宰相的儿子了,假如有人稍稍质疑,那么舆论必将哗然——所以他吓得赶紧推说我身体不舒服啊,我回家啦!“识相”地放弃了就要到手的“进士及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