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是中华民族辩证的理论思维与武术、艺术、气功引导术的完美结合,是高层次的人体文化。其拳理来源于《易经》、《黄帝内经》、《黄庭经》、《纪效新书》等中国传统哲学、医术、武术等经典著作,并在起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又吸收了道、儒、释等文化的合理内容,被称为“国粹” 。
太极拳的运动特点:中正安舒、轻灵圆活、松柔慢匀、开合有序、刚柔相济,动如“行云流水,连绵不断”这种运动即自然又高雅,可亲身体会到音乐的韵律,哲学的内涵,美的造型,诗的意境。在高级的享受中,使疾病消失,使身心健康。
目前,很多科研部门对太极拳正在进行研究。通过从医学、生理、生化、解剖、心理、力学等多学科的研究证明,太极拳对防治老年摔跤、高血压、心脏病、肺病、肝炎、关节病、胃肠病,神经衰弱等慢性病有很好的疗效。
具体来说,练太极可是从很多方面提升我们自身的素养:
一、健身作用
1、改善神经系统。神经系统的作用是调节全身各器官功能活动、保持人体内部的完整统一,以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需要。太极拳通过意念和呼吸与动作配合,促进大脑神经细胞的功能完善,使人体神经系统兴奋和抑制过程得到协调,对精神创伤、神经类疾病,如神经衰弱、失眠、高血压等有较好的防治作用。
2、增强心脏功能,改善循环系统,扩大肺活量。心脏病是世界第一号杀手,目前西医对这种疾病还没有特效的治疗方法,练习太极拳能预防心脏病,这是因为太极拳不同于其他运动,它动作舒展缓慢,全身肌肉放松,使心脏得到充足供血,但又不会加快心律,加重心脏的负担;太极拳通过缓慢、细长、均匀的腹式呼吸,使人体肺部的氧气充足,肠胃得到蠕动锻炼,增强消化和排泄机能,所以经常锻炼太极拳,对心脏病、肺病、胃病、便秘、痔疮等有防治作用。
3、提高人的平衡能力,防止骨质疏松。老年人常见的意外事故之一是失去平衡摔倒而导致股骨颈骨折,为什么会有这个结果呢?这是因为老年人的骨骼钙质减少,骨质疏松而致。太极拳运动中,有一部分动作专门练习平衡能力的,练习者的平衡能力得到充分的锻炼。练习太极拳时,常常一条腿支撑了全身的重量,腿部受力增加,骨质的含钙量也会增加,骨骼就变得很坚固了。所以经常练习太极拳的人不容易会摔跤和骨折。
4、具有健美作用。太极拳的顶悬、沉肩坠肘、含胸拔背、松腹开胯、敛臀等身法要求,加上在练习时的腰部旋转,使练习者的全身肌肉得到充分锻炼,保持良好的体型。
二、自卫防身作用
太极拳作为武术的一种,其创立的本意就是为了自卫防身。太极拳的战术思想与拳击、少林拳等武术用很大区别,其指导思想表现为以静制动、以逸待劳、以不变应万变,特别是以小力胜大力的技巧成为区别于其他武术的标志,其独创的太极推手,不仅可以检验姿势是否正确,也是锻炼技击技巧的好方法,他运用杠杆支点和螺旋转化原理,达到以小制大,以弱胜强的目的。所以,瘦小嬴弱之人学习了太极拳,能提高自己的自信心。
三、培养人的恒心和耐心
要练好太极拳,需要持之以恒,无论严寒酷暑,都不能间断,经过几年,甚至几十年,才能很好的掌握和体会太极拳的奥妙,所以练习太极拳,就能培养一个人的恒心和耐心。
四、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太极拳作为发源于中国的一项运动,受到世界各国人民的喜爱程度,已远远超出了运动本身的范畴,说喜欢这项运动,还不如说是因为喜欢中国的文化。太极拳给人一个突出的印象就是它充满了哲理性,因此也有人称它为“哲拳”。从太极拳哲学依据来看,它是根据《易经》的阴阳学说而创编的。阴阳学说认为,宇宙为一个整体,包含了阴阳两个对立统一的方面。而人犹如一个小宇宙,有阴有阳,阴阳交相影响,配置务须均衡。太极拳正是通过动作的开合、刚柔、快慢、虚实等,来表现阴阳变化、平衡的法则。同时,太极拳还有极高的艺术观赏价值,它通过以柔克刚、引进落空、快慢相间的表现,给人如行云流水般的美感,一种精神愉悦的感受,而表演者在演练时,也是一种艺术的创作,无怪乎西方人把太极拳称为“东方芭蕾”。
(责任编辑:猪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