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一元一国学网 > 中医养生 > 养生常识 >

内观、守静、存思、守一,养神之道——道教养生(2)(2)

2009-04-17 16:58
来源:一元一国学网 作者:佚名
内容简述如下: 存思——也称作存想,也就是闭目静思某一特定的对象,存思的目的则是使外游之神返回身中,以及接引外界五行诸神入人身中,魏晋南
 

内容简述如下:

存思——也称作存想,也就是闭目静思某一特定的对象,存思的目的则是使外游之神返回身中,以及接引外界五行诸神入人身中,魏晋南北朝时,存思已成为上清派修真的主要道法。行存思之法,都有一定的仪式程序。比如《存思三洞法》说:“常以旦思洞天,日中思洞地,夜半思洞渊,亦可日中顿思三真。”其存思之法,先入室东向,叩齿三十二通,瞑目依次思洞天三真,各咽九气,三真“下入兆身”中之“泥丸上宫”、“绛宫”、“脐下丹田宫中”,咽三洞气毕,仰念祝词;然后转向南,思洞地之皇君,感受“灵符”、“秘言”,仰念祝词;再转向北,思洞源之仙君,感受“宝符”,仙君“入兆身脐下丹田宫中”,思毕便仰念祝词;然后再转东向,叩齿九通,咽气九过。《存思三洞法》说:“子能行之,真神见形。”道教认为存思可以预知吉凶,去恶获福,长生成仙。据《老君存思图十八篇序》说:

师曰:修身济物,要在存思。存思不精,漫澜无感。感应由精,精必有见。见妙如图,识解超进。神气坚明,业行无倦。兼济可期。期于有证。证之显验,逆知吉凶。以善消恶,一切所观……求之能笃,随渐升登。

按《天隐子》云:“存谓存我之神,想为想我之身。”其实存想之意义不仅存想一物。道教自天地山川,以及人身五官五脏,皆有神,皆欲以存思法想以迎合之,盖人身一小天地也,道经云:“万化生吾身。”以吾身神合天地之神,以吾身气合天地之气,神气相感,是为“天人合一”,这就是存想的主要目的。

内观——亦称内视、返观、内照等。其法认为,经过修炼,人可以闭目内视,清楚地看见自己体内的五脏六腑等。《太上老君内视经》对内观之法阐述较详。人的生命形体受生之时,则阴阳五行诸神,皆已布于全身。“太一帝君在头曰泥丸君,总众神也,照生识神人之魂也。司命处心,纳心源也。无英居左,制三魂也;白元居右,拘七魄也。桃孩住脐,保精根也。照诸百节,生百神也。所以周身神不空。”但人在始生之时,是“神源清净,湛然无杂”,在受约有形之后,则“形染六情,眼则贪色,耳则滞声,口则耽味,鼻则受馨,意怀健羡,身欲轻肥,从此流浪,莫能自悟”,造成所谓“神不守舍”。由于“心者禁也,一身之一,禁制形神使不邪也,心则神也”。所以内观己身,澄其心以求存其神。“内观不遗,生道常存。”

守静——即守静使神不出游。人能清静自居,除去俗念妄想,便可使神常存于身,百病不加,凶邪不入,守静不止,长生不死。《太平经》卷七三、卷八五说“求道之法静为根。”“久久自静,万道俱出,长存不死,与天相毕。”唐以后,更以守静为修真首要之道。《老君清静心经》中说:内观其心,心无其心,外观其形,形无其形,远观其物,物无其物。三者既悟,唯见于空。

守静的最高境界为空寂忘我,俗念尽除。

守一—即闭目静思至高无上的一或气,使它们常住自己的身体,使自己精神完全,不致丧失。内观、守静、存思都使意念关注于身中几处之神,而守一之法只是专注于一。《云笈七签》卷三三说:凡诸思存,乃有千数以自卫,率多烦杂劳人,若知守一之道,一切不须也。《太平经圣君秘旨》中说:“夫守一者可以度世,可以消灾,可以事君,可以不死,可以理家,可以事神明,可以不穷闲,可以理病,可以长生,可以久视。”究竟人身中之“一”是什么?守一当守何处?其解释不一。《太平经》说:

故头之一者,顶也。七正之一者,目也。腹之一者,脐也。五脏之一者,心也。四肢之一者,手足心也。骨之一者,脊也。肉之一者,肠胃也。

葛洪《抱朴子·地真篇》中说法与《太平经》有所不同,“一”有姓字服色,男长九分,女长六分,或在脐下二寸四分下丹田中;或在心下绛宫金阙中丹田也;或在人两眉间,却行一寸为明堂,二寸为洞房,三寸为上丹田也。

此乃是道家所重,世世口传其姓名耳。后世道教之言守一,大都沿用《抱朴子》之说。丹气法、丹法,都有守丹田之说,这便是守一之法的演变。另据《云笈七签》载《元气论》说:一者,真正至元纯阳一气,与太无合体,与大道同心,自然同姓。

《太平经》卷一三五说:

古今要道,皆言守一,可长存而不老。人知守一,名为无极之道。人有一身,与精神常合并也。形者乃主死,精神者乃主生。常合即吉,去则凶。无精神则死,有精神则生。常和即为一,可以长存也。故圣人教其守一,言当守一身也。念而不休,精神自来,莫不相应,百病自除,此即长生久视之道也。

在早期道教中也有所谓守三一者,是存想并列的三个对象,说法各有不同,有的守虚、无、空;有的守精、气、神;有的守身中三宫神的姓名;有的守青、赤、白三气等等。

(编辑:抱抱熊)

相关推荐
视频
图片
合作单位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伙伴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隐私保护 | 免责条款 | 人才招聘
copyright © 2002-2025 YIYUANYI.ORG,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06017733号 ICP/SP:鄂 B2-20100159
本网站由湖北谦顺律师事务所提供法律服务 公益热线:027--87528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