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一元一国学网 > 中医养生 > 养生常识 >

读经是最好的养生治病之法

2009-05-12 17:00
来源:一元一国学网 作者:佚名
读经是最好的养生治病之道,三教经典揭示人生之真谛在于提升自我的人格,修心养性乃是三教的共同法门。

现代人平均寿命高于古人,传染病获得控制,但多数人却受着各种慢性病的折磨。受用古代三教经典三十多年,并行医十多年,笔者发现读经是最好的养生治病之道,三教经典揭示人生之真谛在于提升自我的人格,修心养性乃是三教的共同法门。儒家《大学》讲正心,说:‘身(心)有所忿懥则不得其正,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中庸》讲:‘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其意皆在稳定我人的情绪,使之不致过度起伏,这和老庄讲的‘虚静知止’,道理是相通的。中医《黄帝内经》说:‘喜伤心,怒伤肝,忧伤脾,悲伤肺,恐伤肾。’指出情绪作用与五脏健康有密切的相关。《庄子》讲的‘无情’,也是要人为人处事不要太情绪化,并非主张为人要冷酷无情。佛经说的‘由戒生定,由定生慧。’是由道德上的止恶修善去培养稳定的情绪,再由稳定的情绪去开显智慧。所以我们将三教教理再参照中医的说法,就可以明白读经,包含读医经,对我们的养生治病有莫大的帮助。

再者,现代人之所以受困于各种慢性病,大部分的原因都是欲望太重——男女之欲太重、饮食之欲太重,而孟子说:‘养心莫善于寡欲。’老子教人‘常无知无欲。’佛教《八大人觉经》说:‘少欲知足,身心自在。’男女之欲放纵则精气耗竭,不得不用丰富之营养以兹补充,以致于营养过剩,使内脏及血管负担过重,焉得不百病丛生?现代人若能多读圣哲经典,淡泊欲求,必能舒解感官享受之情结而得轻安自在。正如中医《黄帝内经》所说:‘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是以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故合于道,所以能年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着,以其德全不危也。’〈素问上古天真论〉这明显指出,道德修养可以使人益寿延年。

三教经典皆有强烈的利他思想,所以儒家讲仁爱恻隐,道家讲救人救物,佛家讲慈悲普度,都认为利他才是为人处世的大智慧,也才能获得人生真正的幸福快乐,所以《论语》孔子说:‘知者乐,仁者寿。’又说:‘智者不惑,仁者不忧。’道教的《太上感应篇》说:‘所谓善人,人皆敬之,天道佑之,福禄随之,众邪远之,神灵卫之,神仙可冀。’佛教的慈悲行善乃是为自己广结善缘增加福报,最终可得究竟解脱,圆证菩提。一个无忧无惧,人际关系良好,福禄有余的善人,怎么会不健康长寿呢!一个人之所以多病短命,心理因素至少占了一半。若心有千千结,看不开,心情郁闷,患得患失,纵有仙丹妙药,难免憔悴虚损。假使藉助读经,吸收圣贤智慧,使心胸开阔,‘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易经语),抛弃许多污浊卑劣鄙陋的想法,纵使吃的只是粗糙的饮食,也会变得健康快乐。所以我们说正确的思想能治病,不正确的思想能致病。

合作单位
  • 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文化部
  • 教育部
  • 中国文联
  • 中国社会科学
  • 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
  • 高等教育研究
  • 孔子学院
  • 孔教学院
  • 孔圣堂
  • 大同书院
  • 问津书院
  • 中国文明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伙伴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隐私保护 | 免责条款 | 人才招聘
copyright © 2002-2025 YIYUANYI.ORG,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06017733号 ICP/SP:鄂 B2-20100159
本网站由湖北谦顺律师事务所提供法律服务 公益热线:027--87528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