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一元一国学网 > 中医养生 > 养生常识 >

什么是“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

2009-05-18 14:51
来源:一元一国学网 作者:佚名
气与血都是构成人体的基本物质,皆化源于水谷精微和肾中的精气,在生成、运行、和发挥作用方面,都有赖于肺、心、脾、肾、肝等脏的功能活动。

气与血都是构成人体的基本物质,皆化源于水谷精微和肾中的精气,在生成、运行、和发挥作用方面,都有赖于肺、心、脾、肾、肝等脏的功能活动。

气与血“密不可分”,既相互对立又相互依存,共同维持人体生理活动。所以《难经·二十二难》说:“气主煦之,血主濡之”,功能与物质是不可分的,具体表现可从以下两方面理解。

 一、气与血的关系,可以概括为“气为血之帅”。

1、气能生血,血液的物质基础是精,而促使精化为血液,则有赖于气的作用。如,脾气旺盛健运,则化生血的功能亦强,心血和肝血充盈,表现于外则面色红润、两目视物清晰。若脾气虚不能运化水谷,则化血无源,而导致心血虚或肝血虚,表现于外则面色不华、两目无神视物昏花,和气短乏力,心悸等。所以说" 气旺则血充,气虚则血少。”故在临床治疗血虚证时常于补血药中配以益气药物,其道理就是“气能生血”。

2、气能行血,血液循行的动力是气的推动。故《血证论·阴阳水火血气论》中说:“运血者,即是气。”具体体现在心气的推动,肺气的敷布,肝气的疏泄等方面。在病理上,气的功能障碍,如气虚或气滞、气逆,也常可引起血行不利,甚或见血瘀、血涌于上等。如心气虚,心阳不振,鼓动无力,可出现心血瘀阻、左胸刺痛;肝气郁结气机不畅,可导致肝经血瘀、两胁刺痛,甚或癥瘕积聚,或妇女经闭腹痛。若肝气上逆,则血随气涌面红目赤,头晕头胀等。所以临床治疗血瘀证时不但采用活血化瘀之法,更应辨其不同的病因而分别并用补气、行气、破气、降逆等药物以达治本之目的,才能获得满意疗效。

3、气能摄血,主要指脾气对血液的统摄作用,使其正常循行于脉管中而不溢出于脉外,即是“气生成于血中,而固护于外”,如脾气虚,统摄功能失常,则血溢脉外,可导致出血证。如皮下出血(亦称“肌衄") 。子宫出血、大便下血等。所以治疗因气虚而导致的出血证时,当以补气摄血为主,气盛统摄有权,血可自止。

二、血与气的关系,可以概括为“血为气之母”、“血为气之腑”。

《血证论·阴阳水火血气论》说:“守气者,即是血”,《灵枢·营卫生会篇》说:“营行脉中”,即指营气存在于血脉之中。

气之所以能行血,因血能载气,若气不附藏于血中则气将涣散不收而无所归。气附存于血中,血以载气并不断为气的功能活动提供水谷精微,使其不断得到营养补充,故血盛则气旺,血虚则气衰,血脱气亦脱,即血病气亦病。临床血虚病人多有气短、乏力懒言等症。若失血过多气随血脱。卫气不固于肌表而津液外泄,可见大汗淋漓不止;若血液瘀阻常可导致气机不杨,如跌仆损伤、伤及血络而出血,血瘀于内,导致胸闷、便结等。治疗时除采用活血化瘀,外还应酌情加入一定行气的药物。方可达到治疗的目的。

(责任编辑:明德)

 

视频
图片
合作单位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伙伴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隐私保护 | 免责条款 | 人才招聘
copyright © 2002-2025 YIYUANYI.ORG,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06017733号 ICP/SP:鄂 B2-20100159
本网站由湖北谦顺律师事务所提供法律服务 公益热线:027--87528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