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于助人,和他人相处融洽的人,预期寿命显著延长,在男性中尤其如此。相反,心怀恶意、损人利己、与他人相处不融洽的人,死亡率比正常人高出1.5~2倍。而且不同种族、收入高低、体育锻炼以及生活习惯都不能影响这个结论。
庄子曰:“弃事则形不劳,遗生则精不亏,夫形全则精复。”其意即指,丢开世事则形体不会劳累,看破生死则精神不会消耗,身体就会健康。孔子说:“仁者寿”、“大德必得其寿”,说的是德高者长寿。董仲舒亦指出:“仁人之所以天下之道,外无贪而清静,心和平则不失中正。取天地之美以养其身。”先哲们的至理名言将道德修养与养生益寿的关系说得十分明确。
历代医药学家也主张,欲养生须养德。《黄帝内经》中云:“精神内守,病安从来”,就是说,当人的精神状态良好时,不容易产生疾病。唐代名医孙思邈指出:“百性周备,虽绝药饵,足以遐龄;德行不克,纵服玉液金丹未能延寿。”医学家张景岳也说:“欲寿,惟其乐;欲乐,莫过于善。”他们都认为,要想拥有健康之躯,必须要有良好的品德。
现代研究表明,良好的道德修养确实益于长寿。美国哈佛大学学者们用40年时间进行研究,发现在21岁和46岁之间,过着舒畅精神生活的59人中,只有2人在53岁时得了重病,其中1人死亡;而在同一时期内,得不到舒畅精神生活的48人中,都在55岁前死去。美国心理学家杰尔曼及他的学生历时70多年对死亡者的心理特征与其寿命的对照研究,得出这样的结论,在日常生活中,人的某些心理特点有助长寿。例如,那些少年时代表现出性格诚实、遵守信用以及责任心强的人,比不够自觉、不够踏实的同龄人要多活2~4年。美国耶鲁大学、密西根大学的研究人员曾分别对7000多人和2700位居民的健康状况进行14年跟踪调研,结果表明:乐于助人,和他人相处融洽的人,预期寿命显著延长,在男性中尤其如此。相反,心怀恶意、损人利己、与他人相处不融洽的人,死亡率比正常人高出1、5~2倍。而且不同种族、收入高低、体育锻炼以及生活习惯都不能影响这个结论。巴西医学家马丁思经过10年研究发现,屡犯贪污受贿罪行的人,60%因易患癌症、脑出血、心脏病、神经过敏症而折寿;而清廉官员中仅有16%的人患病,且无死亡。在他对长寿老人研究的结果中亦发现,90%左右的长寿者德高望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