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一个理学影响医学的重要特征就是学派的纷涌和争鸣。在宋代,除濂、洛、关、闽四大主要的理学流派以外,还有王安石的“新学”、邵雍的“易学”;司马光之“朔学”、以苏轼为首的“三苏”的“蜀学”,还有张栻为代表的湖湘学派、陆九渊(象山)所代表的“心学”、陈亮的永康学派和叶适的永嘉派等。宋代理学的发展不仅促进了金元时期医药学的进步,而且直接带来了医学内容的巨大变革,并且连理学内部学派争鸣的特点也被金元医学保留了下来。为此,清代学者纪晓岚在《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医家类》指出:“儒之门户分于宋,医之门户分于金元”。这种自理学而医学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可以说,历史上学派的更迭与传承成为中医药学术思想发展的主线,学派纷呈也同样是中国理学发展的一大特点。
承袭朱丹溪正传的有王履、戴思恭,沿至明代的王纶等,私淑者有万全(密斋)、汪机(石山)、赵献可、虞抟、易大艮、周慎柔等,皆为医学大家。王履(安道),其治学本于丹溪“一断于经”之旨,即证诸实践作为“断经”的根据,但又不囿于经,敢于发表自己的见地。明代徐春圃《古今医统》誉其为“学究天人,文章冠世,极深医源,直穷奥妙。”《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中称其“汇通研究,洞见本源,于医道中实能贯彻源流,非漫为大言以夸世也。”王履不仅是一位出色的医学家,还是一位文学家和艺术家,他创作的“华山图”是中国画界的名画;同傅山的书法一样,名闻华夏。另如戴思恭(元礼)也是朱丹溪的直传弟子,医学成就很高,做过明代的太医院使。他对情志发病描述是“七情之交攻,五志之遽发”,他在朱氏传承的基础上提出:“捍卫冲和不息之谓气,扰乱妄动变常之谓火”,极大地丰富了临床气血痰郁火证的理论与治疗。
任应秋先生说:“要提出自己的见解,才是善于学习的人。”当前,以中医疾病为主体的研究,尽管在具体病的诊疗方面有所猎获,然对于初学者或基础不实者仍犹如雾里看花,且容易产生误导;因这种方法没能按照中医学术的源流进行发掘,会使整个学派的学术体系产生某些支离。另外,在中医经典研究的基础上进行专题发挥,如专病以及专方专药的探讨,最后并没能回归到中医理论研究的路线上,进而上升到科学理论创新的高度。即使有高新技术的引入,但只能说是“往而不来”,所以科研方面收效不大。
中医各学派之间也是正常竞争、相互补充、彼此互证的关系,决不该是囿于门户、水火冰炭式的隔绝与封闭。自古而今,中医学派具有继承性、创新性、全面性、互补性和连续性的特点,因而往往在学派内部产生出深刻的继承与创新。这也是中医学有别于西医学的根本特点之一。
(责任编辑: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