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一元一国学网 > 中医养生 > 养生常识 >

中医养生智慧:恬淡虚无

2009-05-09 16:43
来源:一元一国学网 作者:佚名
人体三宝,需要人们加以精心培植护养。古人对三者之间的辩证关系提出了十分精辟的见解;并且以恬淡虚无为养生之第一要义,也就是护命养生,以达到健康长寿之目标。

我们的祖先很喜欢用推理逻辑。在古代,常常用类比的方法来理解客观事物。古人常常把人体比喻为一个小天地。看到自然界有晴天、阴雨、雷电、风暴,而人体就有恬愉、发怒、忧愁、狂吼。人的天性认为风和日丽比那狂风暴雨或严寒酷暑总要好一些,也才能得到好收成;那么,人体也应该恬愉,身体才能健康,才能长寿。

这种理解,在古代称为“天人相应”的思想。而事实证明,古人的这种理解,是睿智的体现,是符合科学道理的。

古人是这样总结的:“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黄帝内经·素问·上古天真论》)人而不患病,必然能安享天年,达到长寿的目的。这里,首要的就是要“恬淡虚无”、“精神内守”。

我们已经说过,追求健康长寿是人类的愿望,甚至可以说是一种“本能”。自从人类进入阶级社会之后,人们分成不同阶级、不同阶层,也有着不同的职业,不同的宗教信仰,不同的社会地位等等。以宗教而言,我国在古代就是儒教、道教、释(佛)教并存的。这几种宗教派别不同,他们的主张、教义也不一样。儒家讲究三纲五常、仁义礼智信,主张积极参与社会活动;佛教则认为现世的人生,犹如一片茫茫苦海,人的生老病死;全是前世因缘注定,人世间一切皆空,只有看破红尘,好好修行,摆脱世事,来生才能享福;道教产生于古代政治斗争激烈的时代,当儒学得到天下独尊的优势时,道家只好退出斗争舞台,转而讲求清净无为,离俗超脱,以追求精神安宁。道家追求的是少私寡欲、收心养神,以追求养生长寿为目的。那么,《黄帝内经》中主张的“恬淡虚无”,正是道家的主张。尽管这是道家为超脱尘世而提出的主张,但它毕竟是明智的、有利于人体“长生久视”的手段,因而也成为后世养生术所追求的首要举措。

人们会问,“恬淡虚无”究竟是怎样一种精神状态呢还是用古人的话来做解释吧。唐代一位著名学者、《黄帝内经》的权威训释专家王冰这样注疏说:“恬淡虚无,静也,法道清静,精气内持,故其气从,邪不能为害。”

从这里可以体会到,恬淡虚无强调的是一个“静”字,也就是精神状态要力求静笃,体内的精、气就能保持健康,息心宁神,人体就能抗拒外界或内部的病邪,邪不能为害于人体,怎能不长寿呢。

这里涉及三个概念:精、气、神。这是中国古代医家称之为“三宝”的人体能获得健康长寿至为宝贵的基本物质。其实,我国古代对所谓“三宝”有不同的理解,如佛学中也有三宝,指的是佛、法、僧这三者;在《老子》这部先秦时期道家最主要的经典著作中,认为“吾有三宝,持而宝之,一曰慈,二日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而儒家经典《孟子》则以“土地、人民、政事”为三宝。后二者的三宝,说的都是社会现象,佛家三宝则是宗教名词,只有追求长生不老的道教徒说的三宝与养生有关,并且认为“耳、目、口、鼻”分别是人体精、神气的外窍。人体如精气神三宝强健,则表现耳聪目明,口鼻通畅,是长寿的象征。占代医家讲养生,就借用了道家的概念,十分重视调养三宝,以达到养生的目的。

相关推荐
合作单位
  • 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文化部
  • 教育部
  • 中国文联
  • 中国社会科学
  • 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
  • 高等教育研究
  • 孔子学院
  • 孔教学院
  • 孔圣堂
  • 大同书院
  • 问津书院
  • 中国文明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伙伴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隐私保护 | 免责条款 | 人才招聘
copyright © 2002-2025 YIYUANYI.ORG,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06017733号 ICP/SP:鄂 B2-20100159
本网站由湖北谦顺律师事务所提供法律服务 公益热线:027--87528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