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一元一国学网 > 中医养生 > 养生常识 >

揭秘《红楼梦》中医药方与药膳

2010-11-02 11:15
来源:中医网 作者:佚名
有人统计过,红楼梦里涉及的中药有一百多种,方剂四十多个,而喝茶、吃酒、饮食、美容等的描写则更是数不胜数,其中隐藏的养生玄机让很多读者充满了探秘的兴趣。
有人统计过,红楼梦里涉及的中药有一百多种,方剂四十多个,而喝茶、吃酒、饮食、美容等的描写则更是数不胜数,其中隐藏的养生玄机让很多读者充满了探秘的兴趣。
 
提起《红楼梦》,从古至今都不缺乏话题。最近,李少红新版《红楼梦》在全国各地的热播,更是掀起了一股新的“红楼”热。一部《红楼梦》,承载的不仅是一个封建大家族的兴衰和宝黛间凄美的爱情故事,当中还有很多古人养生智慧,其中与健康和养生有关的场景和章节更是数不胜数。
 
有人统计过,红楼梦里涉及的中药有一百多种,方剂四十多个,而喝茶、吃酒、饮食、美容等的描写则更是数不胜数,其中隐藏的养生玄机让很多读者充满了探秘的兴趣。
 
为此,《每日保健》拟在本次国庆长假推出《红楼养生经》系列报道,从不同角度介绍红楼梦里的养生方法,并采访现代的中医和西医,对这些记载作出点评,分析哪些值得褒扬借鉴,哪些需要摒弃。
 
红楼养生经之药
 
《红楼梦》是一部奇书,它的“奇”不仅在于情节和人物,更在于它对一个庞大封建家族生活事无巨细的刻画,简直就是一部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
 
而在中医眼中,《红楼梦》中更蕴含了博大精深的中医养生文化,尤其是中医药膳和治病良方。冷香丸是不是曹公一时兴起的杜撰?“女子不可用虎狼药”是宝玉的怜香惜玉还是有理可据?
 
全国名老中医学术经验继承人、广东省中医院肝病专科主任池晓玲教授对红楼梦养生情有独钟。她指出,《红楼梦》中提及的很多中药方确实有据可循,而且不少还沿用至今。
 
中医药描写占全书十八分之一
 
“《红楼梦》可算是我的中医入门‘启蒙书’,让我找到学中医的乐趣。”全国名老中医学术经验继承人、广东省中医院肝病专科主任池晓玲教授对红楼梦养生情有独钟。她说,红楼梦里所言及的中医学知识,包括从基础理论到临床疾病的诊疗、方药、针灸、推拿、保健养生,以及与中医药有关的风俗习惯等,几乎涵盖了中医药体系的各方面,足见曹雪芹深厚的中医学造诣。
 
据池晓玲统计,《红楼梦》120回中,涉及疾病与医药的有66回,涉及中医描写的有290多处,五万余字,约占总篇幅的十八分之一。其中使用医学术语达161条,各类医疗人员14人,描写了114个病例,详细的中医病案有13个,方剂45个,中药127种。
 
书中人物生过病的有五十多人,共计100多人次。而所提及的110多种病种,涉及内、外、妇、儿、五官、皮肤、精神科范畴。所涉及的疾病既有风寒感冒、肠胃病等常见病、多发病,也有黛玉的痨症即现代医学所指的肺结核、贾瑞的精神病等重症。
 
逍遥散治妇科病 冷香丸难验证
 
《红楼梦》中收录的不少中医常用方至今沿用。例如人参养荣丸、独参汤、八珍益母丸、左归丸、右归丸、祛邪守灵丹、开窍通神散、天王补心丹、黑逍遥散、金刚丸、菩萨散等。
 
“‘逍遥散’也称‘逍遥丸’。”池晓玲说,该方主要有柴胡、白术、白芍、当归等,可起归脾、固金、疏肝、理气的作用,用于月经不调、肝胃不和、肝气郁结等妇科病和肝病,以及心理疾病的治疗。黛玉体弱,常吃的人参养荣丸,具有温补气血的作用,如今临床上也多常用于心脾不足,气血两亏,形瘦神疲,病后虚弱等证。
 
而最令人心驰神往的当属宝钗所用“冷香丸”,此方因制作工艺复杂,用料精妙而闻名,却是曹公首创用来治疗哮喘的。第七回中说道,宝钗从娘胎里带出热毒,犯时出现喘嗽等症状,需用是春天的白牡丹花、夏天的白荷花、秋天的白芙蓉花、冬天的白梅花花蕊各十二两研末,并用同年雨水节令的雨、白露节令的露、霜降节令的霜、小雪节令的雪各十二两加蜂蜜、白糖等调和,制作成龙眼大丸药,放入器皿中埋于花树根下。发病时,用黄柏十二两煎汤送服一丸即可。
 
冷香丸是否有效?至今仍有争议。池晓玲指出,“冷香丸”制作要求近乎苛刻,如今鲜少有人复制用于治疗病患。
 
不过,此方确实符合中医五行五色归经理论。因为咳嗽属肺部疾患,而肺属白色,用此方可达肺经。“到现在,我国西部还有人在七月炎夏,到雪山上取阴坡的雪和面,做薄饼和奶茶一起喝。”这种“雪山奶饼”有健脾益气、宣肺理气之效。
 
钩藤治肋痛 女子忌用虎狼之药
 
曹雪芹在小说中,对不少药材的性质、用途有准确的表述,用方纯熟。例如,在第八十四回《试文字宝玉始提亲,探惊风贾环重结怨》中提及,薛姨妈一时因被金桂这场气怄得肝气上逆,左肋作痛。“宝钗先叫人去买了几钱钩藤来,浓浓的煎了一碗,给他母亲吃了。又和秋菱给薛姨妈捶腿揉胸,停了一会儿,略觉安顿。”池晓玲指出,钩藤可用来清热平肝、熄风定惊,是治疗小儿惊风、妇人子痫、高血压等病症所常用之品。
合作单位
  • 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文化部
  • 教育部
  • 中国文联
  • 中国社会科学
  • 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
  • 高等教育研究
  • 孔子学院
  • 孔教学院
  • 孔圣堂
  • 大同书院
  • 问津书院
  • 中国文明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6-2019 湖北一元一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0021768号-6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0595号
本网站由湖北谦顺律师事务所提供法律服务 公益热线:027--87528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