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一元一国学网 > 中医养生 > 养生常识 >

保健用灸疗 身壮疾病少(2)

2011-01-17 14:59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 作者:孙川
活血散瘀,消肿止痛灸法,性温热,能散寒凝,如痈疽未熟者可使之消散,己熟者令其速溃。对年高体弱、气血不足而久不收口者,可使之收口生肌。灸法
 
活血散瘀,消肿止痛 灸法,性温热,能散寒凝,如痈疽未熟者可使之消散,己熟者令其速溃。对年高体弱、气血不足而久不收口者,可使之收口生肌。灸法还有使白细胞升高、吞噬能力增强以及炎症渗出减少的作用。
 
总之,灸法既可补阳又可调阴,有畅通经络、温散寒湿等作用。特别对中老年人正气不足、免疫功能低下者,有温补正气、提高机体免疫功能的作用。很多老年人应用了保健灸法后感到精力充沛、思维敏捷,减少了疾病的发生,收到了祛病延年的功效。据临床报道,现代已将灸法广泛用于支气管哮喘、过敏性鼻炎、功能性消化不良、肠易激综合征、阳虚便秘、痛经、盆腔炎、面瘫、颈椎病、偏头痛、慢性风湿性关节炎、中风(主要是对缺血性中风)等神经系统、运动系统、消化系统、呼吸系统、生殖系统等数十种常见疾病的治疗。
 
方法因人而异
 
施灸时,要将艾叶炮制成艾绒,根据需要做成艾条(或到医药公司购买现成艾条)、艾炷(圆锥形)等使用。
 
一、艾炷灸:又分直接灸和间接灸两类。
 
1.直接灸是将大小适宜的艾炷直接放在皮肤上施灸。若施灸时需将皮肤烧灼成脓,愈后留瘢痕者称瘢痕灸。临床上常用于治疗哮喘、肺结核、瘰疬等慢性病,而一般虚寒性疾病均采用无瘢痕灸。
 
2.间接灸是将艾炷下面放上生姜、大蒜等药物,使其发挥协同作用。其中隔姜灸主要适用于胃寒呕吐、内寒腹痛、虚寒泄泻、风寒湿痹,并可预防脑血栓和中风等;隔蒜灸有回阳、救逆、固脱之力,治疗吐泻并作、中风脱症等虚寒性疾病。另外常用的还有隔附子饼灸,多用于命门火衰而致的阳痿、早泄或疮疡久溃不敛等症。
 
二、艾条灸对一般应施用灸法的疾病均可采用。
 
避免不良反应
 
1.施灸时,要注意安全,防止艾绒脱落,烧损皮肤或衣物。
 
2.凡实证、热证和阴虚阳旺、阴虚发热之人一般不用灸法。正如《伤寒论》中指出:“微数之脉,慎不可灸。”“火气虽微,内攻有力,焦骨伤筋,血难复也。”说明灸法用之不当也可产生不良后果。
 
3.颜面五官和有大血管的部位不宜施瘢痕灸法。
 
4.孕妇的腹部和腰骶部不宜施灸。
 
施灸后,若局部皮肤出现微红灼热,属于正常现象,无需处理。若施灸过量、时间过长,局部出现小水泡,只要注意不擦破,可任其自然吸收。水泡较大,可用消毒后的毫针刺破水泡,放出水液,然后再涂以紫药水,并以纱布包敷,预防感染即可。若出现感染,应及时找医生处理。
(责任编辑:地理公主)
相关推荐
频道推荐
视频
图片
合作单位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伙伴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隐私保护 | 免责条款 | 人才招聘
copyright © 2002-2025 YIYUANYI.ORG,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06017733号 ICP/SP:鄂 B2-20100159
本网站由湖北谦顺律师事务所提供法律服务 公益热线:027--87528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