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一元一国学网 > 中医养生 > 养生常识 >

“中邪”可不是封建迷信

2011-04-25 16:50
来源:山西省晋中市第三人民医 作者:张英栋
中医学中“邪”的含义广泛,《黄帝内经》中就有病因、诊断、治疗三个层面。在“治疗层面”的“邪”,是古代医家对造成气血不正常状态原因的一种推测,治疗的方法为“攻邪已病

 


 


  “中邪”大家都听说过,有些人认为是封建迷信,其实不然。下面就听听专家给你讲“中邪”的中医学理解。

   中医学中“邪”的含义广泛,《黄帝内经》中就有病因、诊断、治疗三个层面。在“治疗层面”的“邪”,是古代医家对造成气血不正常状态原因的一种推测,治疗的方法为“攻邪已病”,即用最直接的方法破坏气血郁滞的病态平衡,使人体有复正之机。

  多数情况下,人体与微生物之间在“正”的状态下是和谐共生的关系。只有在人体已经陷入“邪”态的时候,微生物无法“安其位”,才被误认为“病原微生物”。治疗的目标应该是使人体气血的状态复“正”,使人体的内部环境回复到微生物可以“安其位”的状态。

  清代临床家王孟英曾谓“亘古以来,善治病者,莫如戴人”(《续名医类案》卷二十一)。戴人即金元四大家之一的张子和,其最大的学术成就在于创“病由邪生,攻邪已病”之攻邪学说,临证多获奇效。欲学攻邪之法以提高临床疗效,就必须对于“邪”的本质做深入的探讨。

  “不正”才有邪

  攻邪为“已病”

  《辞海》中对“邪”的解释为:“邪,不正当,不正派……中医学上指一切致病因素为邪。”“邪气,中医学名词。指六淫以及疫病之气等外邪。”《中医大辞典》中的解释为:“邪,又称邪气。与人体正气相对而言。泛指各种致病因素和病理损害。”“虚邪,致病邪气的通称。因邪气乘虚而侵入,故名。”面对以上文字,以及如“真气不正,故有邪干”(《素问遗篇·刺法论》)、“真气稽留,邪气居之”(《灵枢·根结篇》)、“邪之所凑其气必虚”(《素问·评热病论》)及“邪气盛则实”(《素问·通评虚实论》)之类的经典表述,笔者对于“攻邪已病”中的“邪”,有以下2点理解:一为发生了疾病,才会讨论“邪”;二为只有正气发生了问题,才有“邪”的进驻或者稽留。

  这与一些学者认为的邪可以不致病而独立存在于人体内或外显然不同,他们认为“邪属不正当、不正常的因素,这些因素存在于人体以外,也可以进入人体成为可能导致疾病的因素;可以独立存在,也可以在一定条件下引起人体疾病,而成为致病因素乃至病因”(张光霁《论中医病因、致病因素、邪气、邪之关系》)。

  笔者认为,造成不同理解的原因在于中医学中“邪”使用的广泛和其含义的灵活,《黄帝内经》中“邪”字出现441次,有“病因、诊断、治疗三个层面”(烟建华、张俐敏《〈黄帝内经〉‘邪’概念内涵的学术解读》)的含义,本文重点讨论“治疗层面”的“邪”。

  气血“非其位则邪”

  可“还以为正气”

  《素问·五运行大论》“非其位则邪,当其位则正”,以“当其位”和“非其位”来分辨“正”“邪”。《内经》原意为对气候变化中的“客主加临”的分析,我们借用于对于体内气血状态的判断,其义亦通。人体不外气与血,气血畅通则为“正”,为“当其位”;如果气血的运行状态在某些状况下发生了变化,郁滞于某部、某经、某些脏腑,则不再“当其位”,变“邪”致病;治疗就是要攻其郁滞,疏其血气令条达,此即“攻邪已病”。“邪”的实质为气血的“非其位”——即郁滞状态,而非在人身气血之外另有独立的“邪”存在。解除郁滞,则气血的状态由“邪”复“正”。

相关推荐
视频
图片
合作单位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伙伴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隐私保护 | 免责条款 | 人才招聘
copyright © 2002-2025 YIYUANYI.ORG,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06017733号 ICP/SP:鄂 B2-20100159
本网站由湖北谦顺律师事务所提供法律服务 公益热线:027--87528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