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一元一国学网 > 中医养生 > 养生常识 >

端午节里的中医文化(2)

2011-06-01 11:30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 作者:中国中医药报
驱五毒防范时疫 五月进入夏季后,各种毒虫出没,疫病丛生,无法抵挡天灾人祸的先民,便称五月为恶(wu)月,寓有深恶痛绝之意。所以在民间流传有端
 
驱五毒防范时疫
 
五月进入夏季后,各种毒虫出没,疫病丛生,无法抵挡天灾人祸的先民,便称五月为“恶(wu)月”,寓有深恶痛绝之意。所以在民间流传有“端午节,天气热;五毒醒,不安宁”的谚语。人们为了避邪趋吉,防范瘟疫逞凶,便将蛇、蜈蚣、蝎子、蟾蜍、壁虎“五毒”的剪纸图像,贴在门上和房间的墙壁;有的是在红纸上画五种毒物,再用五根针刺于五毒之上;有的是把五毒的形象系在儿童手臂上;民间还有在衣饰上绣制五毒,在饼上缀五毒图案等风俗,以避诸毒。清代,时兴“倒灾葫芦”风俗,是把贴有五毒形状的葫芦倒挂于门楣,表示已将五毒之气泄尽。
 
虽说这种除“五毒”的方式带有远古辟邪巫术的遗俗,却反映了古人除害防病的良好愿望。随着社会的进步,除“五毒”的方法也要与时俱进。从保护生态环境方面来看,古人说的“五毒”却是维护大自然生态平衡不可缺少的。所以,应将五毒改为苍蝇、老鼠、蚊子、臭虫、蟑螂,要经常性大力开展爱国卫生运动,杀灭这些新五毒,有利于防范多种传染性疾病的发生。
 
佩香袋却病强身
 
香袋,又有香囊、香包、荷包等名,我国民间端午节佩香袋的习俗极为古老,马王堆汉墓出土的文物中就有香袋。陈示靓的《岁时广记》引《岁时杂记》中提及一种“端五以赤白彩造如囊,以彩线贯之,搐使如花形”的香袋,还有一种“蚌粉铃”的香袋:“端五日以蚌粉纳帛中,缀之以绵,若数珠。令小儿带之以吸汗也”。清《帝京岁时纪胜》中记载:“幼女剪彩叠福,用软帛缉缝老健人、角黍、蒜头、五毒、老虎等式。”《清嘉录》中记有一种精美健人:“市人以金银丝制为繁缀、钟铃诸状,骑人于虎,极精细,缀小钗为串,或有用铜丝、金箔为之者,供妇人插鬃,又互相献赉,名曰健人。”今天,香袋的形状异彩纷呈,佩戴因人和爱好来选择,如少年儿童多佩跟自己属相合的动物香袋;少女喜爱彩蝶、鲜花等式样香袋;老年人则佩仙鹤、寿桃、梅花、菊花等形状的香袋;有的慢性病人将绣有钟馗、关公像的香袋挂在胸前。各式各样色香袋无不寄托着人们盼望吉祥如意、辟邪却病、健康长寿的美好希冀。
 

(责任编辑:潇湘夜雨)

相关推荐
频道推荐
视频
图片
合作单位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6-2019 湖北一元一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0021768号-6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0595号
本网站由湖北谦顺律师事务所提供法律服务 公益热线:027--87528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