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一元一国学网 > 中医养生 > 养生常识 >

小暑养生保健:小暑不“小”

2011-07-19 14:59
来源:中国网 作者:佚名
“夏满芒夏暑相连”。过了夏至,就是相连的两个叫“暑”的节气了。今年小暑的性子有点急,不等时间的转换来表达一下心情,就一个大步冲到人面前了,并且赤裸裸的,半点也不想

  【小暑,农历二十四节气的第十一个节气,每年7月7日或8日视太阳到达黄经105°时为小暑。】

  热热热

  “夏满芒夏暑相连”。过了夏至,就是相连的两个叫“暑”的节气了。今年小暑的性子有点急,不等时间的转换来表达一下心情,就一个大步冲到人面前了,并且赤裸裸的,半点也不想掩饰。这些天,几乎每天一大早,太阳就红彤彤地出来了。八九点钟,已是艳阳高照、热浪欲扑。中午前后,走在街上,感觉就像是在蒸笼里一样,浑身被热浪包围,明晃晃的太阳刺得眼睛都睁不开。伴随着高温而来的是蝉的呐喊。就在此刻,还不到九点,蝉声就开始绵延在窗外的那棵栾树上。我看不见它的身影,只听到它无序的歌唱。虽然我了解蝉一生艰难的生命历程,也曾经称之为阳光下的歌手,但在这无法摆脱的热的包围中,蝉白日无休止的单调叫声只会把人们的烦躁带向沸点。

  暑天到了,怎会不热呢?

  《易·系辞上》说:“日月运行,一寒一暑。”想来还是古人聪明,仅这个“暑”字就够你琢磨的了。“暑”字从日,者声,“者”的甲骨文像火烧木、火星四溅之形,本义即指炎热,后引申为炎热的季节。如果按照王安石分析字的方法望文生义一下,单从字的结构而言,“者”字一般是指人、物、事、地点等,相当于“……的”或“……的人(东西、事情、地方)”。太阳在上面高高地照着,下面所有的都被炙烤着,能不热吗?当然,拗相公的方法牵强附会的多,也闹了不少笑话,但分析这个“暑”字似乎离本意还不远。

  “斗指辛为小暑,斯时天气已热,尚未达淤极点,故名也。”暑是表示炎热的意思,小暑呢?自然为小热,还没有热到极致。《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上说的“六月节……暑,热也,就热之中分为大小,月初为小,月中为大,今则热气犹小也”也是这个意思。

  我国古代将小暑分为三候:“一候温风至;二候蟋蟀居宇;三候鹰始鸷。”小暑时节大地上便不再有一丝凉风,而是所有的风中都带着热浪。有谁会比一只蟋蟀对节气的交替更加敏感呢?《诗经·七月》中描述蟋蟀的字句有“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文中说小暑节气的时候,由于炎热,蟋蟀离开了田野,到庭院的墙角下以避暑热;在这一节气中,老鹰因地面气温太高而在清凉的高空中活动。这样一只敏感且幸福的蟋蟀,大概也只能生活在《诗经》和那个浪漫的时代里吧。

  民间有俗语说:“小暑不算热,大暑是伏天。”小暑节气期间正好赶上入伏。从小暑至立秋这段时间称为“伏夏”,即“三伏天”。

  那么,什么是“伏”呢?“伏”字是一个会意字,由“人”“犬”组合而成。犬在家畜中与人的关系最为密切,人在的地方,犬总伏处其旁,所以“伏”字的本义即是趴下。关于“伏”字最早的记载是在春秋时代的秦德公二年,也就是公元前676年。秦汉时盛行“五行相生相克”学说。根据五行学说,春属木,夏属火,秋属金,冬属水。四季的更替,立春是春之木代冬之水,水生木;立夏是夏之火代春之木,木生火;立冬是冬之水代秋之金,金生水,这三个季节的更替都遵循五行相生原则。古人认为夏日属火,而干支纪日法中的庚日属金,金怕火烧熔(火克金),所以到庚日“金必伏藏”,于是规定“夏至三庚数头伏”。“庚”日在五行中也属金,既然相克,惹不起还躲不起吗?这样,到了金气旺盛的“庚”日,金就只好隐伏潜藏,避过火气,所以每个“庚”日数伏。从夏至后的第三个庚日起为初伏(10天),从夏至后的第四个庚日起为中伏(夏至与立秋之间如有四个庚日,中伏为10天,若是五个庚日则为20天),立秋后的第一个庚日起为末伏,也称终伏(10天),总称三伏。古人认为,炎热的夏季,阴气受阳气所迫藏伏在地下,故有伏天之说(一说夏天人为了避暑,总躲藏在家中,故称伏天)。因此,“伏者,隐伏避盛夏也”的解释非常形象。这样看来,“伏”是热的结果,为了躲避热才“伏”的。

相关推荐
视频
图片
合作单位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6-2019 湖北一元一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0021768号-6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0595号
本网站由湖北谦顺律师事务所提供法律服务 公益热线:027--87528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