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有一个古老的村落叫李坑村。它建于北宋年间(公元960-1127年),有100多户人家。一条小溪将村庄截成两半。两岸的住户隔水相望,每隔20米左右,就有一座小木桥或石桥相通。我们走进一家屋顶雕有狮子头的民宅,
从前厅去后厅时,发现还有个别致的小庭院, 中间是一个5米见方的鱼池, 池边靠着正屋建有观鱼阁,是主人一家消遣之处。院内有一棵很老的桂树和一棵紫薇树,根据村谱的记载,那棵紫薇树已有 800多年的树龄了。这棵树年年萌发新枝,红花满树,被村人称为“花神”,备受珍爱。
离紫阳镇20公里的黑口乡,有个叫延村的村庄,是清代(公元1644-1911年)外出经商的人不惜重金在家乡营建的,现尚存古民居57幢。我们在古民居群中穿堂入户,左转右拐,仿佛走进了一个个艺术的殿堂。这里的民居造型和工艺尤其讲究。屋外面建有高墙,围成一个长方形的院子,院内青石铺地,砌有石板花台,并置有石桌石凳和石缸石槽。正屋的大门也很气派,一律用青石板或水磨砖作门楣、门框,门楼上雕有鸟兽花草人物等,屋内结构多为一二层的木构架,分前厅、中厅、后厅,厅厅有厢房,前后两厅间皆有方形的天井,为屋内采光之用。房顶木梁、窗棂、门楣上刻满了各种图案,雕工精致。延村民居还有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门多,有大门、二门、正门、偏门、耳门和后门。建这么多门有什么用呢?当地人告诉我,全村的房子户户相通,门多便于贯穿。如遇雨雪天,可由屋内从村头走到村尾而衣衫不湿。
漫步小村,可以看到一种特别的门、窗:大门的左右上方各有一个长形的小窗,门和窗上都有像眉毛一样的檐角。这样的布局酷似人的脸:大门像嘴巴,门檐是鼻子,两个小窗又好像人的眼睛,上面还有浓浓的眉毛, 有趣极了。
村里有一幢古民居叫“敬序堂”。这里有 6个天井,宽敞明亮,楼有回廊护栏。一间简朴的书斋向一个小庭院,院中一面墙上有一个葫芦形壁龛,它的上方雕有“敬惜字纸”的字样,据说婺源一带的读书人从小就知道爱惜字纸的道理,书写过字的纸从不乱丢,而是恭恭敬敬地将其焚烧,以表达对文字的尊敬。
(责任编辑:一步之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