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龙族在立寨建屋之前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曾经经历了巢居、穴居、“结房于树以居”的过渡阶段。后来又有竹木房。独龙族的住宅房屋建筑主要是木垒房建筑和竹篾房建筑两种。独龙族房屋的门窗、房屋建筑的过程及习俗。
独龙族的生产和生活主要集中在河谷和山麓平台上,由于南北部之植被和气候差异构成独龙江地区,上下游房屋样式及结构不同。气候比较温和的南部,人们所居房屋是在怒江流域及其他较湿热地区常见的干栏式木竹楼和木楞房,干栏式木竹楼俗称“千脚落地”,这种房屋的四壁仅以竹篾巴围起上覆茅草,整个建筑结构简单。北部的气候比南部寒冷及耕地较为固定,因而,当地住房样式多是以木板镶围或用整个圆木垒成的木楞房。用木料或木板层层相交叉叠垒而成,四个角墙板或木料锯成凸凹的齿状交叉固定。木楞房分两种:一种是房子的墙壁用一根根圆木直接垒成,另一种是用木板垒成。房内多铺以厚木板,地板离地约1米高,下面用石头或木柱支撑,整个房子呈长方形。房顶盖以茅草,有的用劈开的薄木板盖顶。房内按需要设有一至二个火塘,火塘上方设有两台摆放杂物、木柴和烤食物的竹木架子,火塘内安放铁三脚。
独龙族人家盖房所需建筑材料的准备工作一般都在两三年前就开始准备。他们把松树砍倒劈削成木板,木料的准备是指剥尽砍倒的树皮,削平树干。为了防止水分渗入木板或木料,使之能在短期内晒干,一般不能砍断树梢,树根也必须抬起来靠放在其它树枝上让太阳烤晒。待木板或木料在野外晒干水分重量减轻后再逐次运回村寨,存放在盖房用的田地旁。独龙族有大家帮忙盖房的习惯。在预备材料期间,本村寨的其他男子不用邀请,也会自带粮食主动前来帮助劈削木板或木料,也不要任何报酬。
独龙族的民居除了房屋建筑外,在房子附近还盖有一至两个小仓房和畜厩。仓房以圆木为柱,架空,盖成四方形,以竹片、或木料垒成墙壁,正面留一小扇门,并备有一把木梯供人出入。另一种是火山地边建盖的简易仓房,用来暂时收藏刚收回的粮食,它多以竹条或竹片垒成,不上锁,只是用几根木棍、竹棍把门卡住或用藤篾绳拴柱。
独龙族的房屋多数都没安装锁,到外面参加劳动或过夜时,最多也只是用两根棍子卡住或随便关一下门。即使这样,也不担心有人会偷,因为他们认为偷别人的东西是一种可耻的行为,有这种行为的人将受到族人的轻视和惩罚。因此,独龙族有“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的美好民族风尚。
(责任编辑:一步之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