瑶族以山为家,因山势陡峻,平地较少,居住较为分散,住房多为“茅寮”。
“茅寮”分两类,一种为“吊楼”式木板房,一半在平地上,另一半依山势坡度用木支架起来,上面居人,下面放东西,俗称“吊脚楼”;一种在山坡劈出小块平地,四壁用小木条扎成,上盖杉皮或茅草,俗称“千个柱头下地”。也有少量木板房,多为一栋三间,名曰“三间堂”。正屋两侧多用杉条另辟两间,俗名“披杉”。
即使在十分陡峻的地方,瑶族山民也能搭建起居住的木屋,体现出“地不平我身平”的朴素哲学和美学思想。瑶族对居住环境十分讲究,除去正屋,伙房、洗澡间也重要。瑶族用水方便,从屋后架一根竹笕,清亮的山泉就叮咚响着进入伙房的水池。瑶族不论寒暑,每天习惯洗热水澡,洗澡间和伙房挨得很近。
在边远一点的瑶寨,还保留着女孩子给客人添洗澡水的习俗,这种至高的礼节估计只有江华瑶族才有,能享受这种圣洁礼遇的,什么杂念都会荡涤干净,因此被称为“圣水澡”。在有少量田土的地带,瑶族还有一种“充墙屋”。
瑶族有些居住在丘陵地带,一村一寨,住房多为砖木结构的瓦房,屋子虽矮但有阁楼,村寨还建有门楼和炮楼,便于防匪防盗。
随着生活的改善,一些经济富裕的瑶族同胞开始修建各式别墅洋楼。瑶寨中古老的瑶族民居,已成为逐渐远去、弥足珍贵的一道风景。
(责任编辑:一步之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