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榜好学做甜龟,知州胞弟吃不归;
浪子回头中进士,扶困扬名榜舍龟。
永春榜舍龟是一种用糯米、绿豆、白糖等精心制作,形状似龟的传统名牌食品。它已有两百多年历史,历来博得人们的喜爱,堪与泉州豆莎饼,晋江石狮甜稞媲美。在闽南一带及东南亚华侨中一向享有盛誉。
然而,外地来永春的宾客,当问起这一名食的名称、来历时,永春人不论用闽南话或普通话,一下子都很难介绍得让人一清二楚。这里的难处就在于这糯米食品,为什么叫“龟”,而龟字之前,为何又冠之以“榜舍”二字?
要回答这一问题,得先从“龟”字说起了。本来,龟是一种腹背有硬甲、头尾和四肢均能缩入甲壳内的爬行动物。龟的寿命极长,有的可活上三四百年,所以,有龟年鹤寿之语闽南方言中,还以“老龟精”来形容处事老练的人。很早很早以前,闽南一带,就有个习俗,自家或亲友中有人上了诸如五十、六十、七十之龄的,在做生日、祝长寿中,都要备有一种糯米做的食品,以祈延年益寿。这种食品是把糯米磨成米浆,拧干后,捏成又软又韧的块团为皮,用煮熟的豆类压碎,拌入糖(或盐、葫椒粉)作为馅,包起来,垫以竹叶,放入蒸笼蒸熟做成的。它的形状酷似龟,有的还用陶瓷烧制的、镌上龟甲图案或“寿”字的模具,印在糯米龟皮上,以此象征上“十”的人,必享有龟一样的高龄。所以,人们就把这种食晶,取名为“寿龟”或简称为“龟”。后来,这种龟还推衍到用于祭祖、敬神、婚喜中去。
在永春桃城、五里街等集镇,很早就有人专门制作这种糯米龟,配以花生汤、豆汤或甜粥等,摆摊设点,上市出售,成为人们普遍爱好的美食。清朝乾隆年问,这种糯米龟,以五里街华岩孙清水、孙榜父子一家制出的,最为出名。孙家的糯米龟,不象普通的龟那么大,而是小巧玲珑。他选用上等糯米,磨得特别细,因此,龟皮既韧又嫩。龟皮还调入少量红糖,抹上一层极薄的花生油,因而金光闪烁,十分雅观。内的馅,全用优质绿豆、弃其豆壳,只取豆肉,研成细末,拌入白糖及少许金桔末。龟底不用竹叶垫包,而用豆浆做成的薄如轻纱的豆皮,他家做出的这种糯米龟,龟皮鲜嫩、龟馅甜美、酥松、清香,入口甘中略带冰凉、倍觉爽快。因此,众人争相购买,遇有喜庆之事,也成批到孙家订做。孙家制作的这种糯米龟,就是如今的永春榜舍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