馅饼周大号周晓亭,祖上是汉族,后来信奉了伊斯兰教。当初馅饼周只是一个小推车,卖馅饼,卖粥。后来在前门外的煤市街开了个叫同聚馆的字号,开始正规的馅饼生意。同聚馆清真羊肉馆开业于民国初年,地点在煤市街中段的施家胡同处。金受申先生写的《清真餐馔》一文中称:“第二等的清真饭馆的馆子,象东来顺、重阳馆、同聚馆(馅饼周)的便是,”还说馅饼周和东来顺相仿佛,但更“大路”一些。从中可以得知同聚馆当年与东来顺齐名。
同聚馆当年最火的就是葱炮羊肉。炮羊肉以羊后腿大三岔肉切薄片,置铛上加葱花、姜蒜末、酱油、醋、豆腐乳浸泡之,转瞬而成,不能放在小火上炮,要大火旺油急爆出铛,才能香鲜软嫩,否则即老。同聚馆当年在门口支起60厘米大的专用炮羊肉铛,这铛用生铁加铜铸成,下面烧劈柴,伙计用铲子敲铛边,发出有节奏清脆的响声,可以传到珠市口,人们听到这声音就知道同聚馆开市了。
北京唱大鼓书的名艺人刘宝全就爱吃葱炮羊肉这一口儿。每回在大栅栏里面的三庆戏院唱罢大鼓书,他都得拐个弯儿到煤市街“馅饼周”的炮肉摊点,站在大铛边吃炮肉。因为刘宝全以鼓书大王而京城闻名,认识他的人多,站在大铛边吃葱炮羊肉的人总爱跟他聊聊。炮的肉不能及时吃掉,他就让伙计将炮制的肉拨到铛边,伙计怕焦糊了,不断用铲子轻轻拨动,天天如此,这炮肉也就变成了色泽油亮,肉质酥嫩,味道香糊的另一个品种,刘宝全给起了一个名儿叫“炮糊”。新品种炮糊一问世引起食客莫大兴趣。从此,炮糊正式成为清真餐馆的一道名菜而闻名遐迩。老北京讲究的十六套吃食其中就有馅饼周的爆糊,其他十五样如今已是所剩无几。
同聚馆以馅饼起家,他家的馅饼自然少不了绝活。周小亭做馅饼讲究,新鲜的牛肉去掉筋和膜,用刀背一点一点抹成丁,这可不是切的。纯葱白切末加进调味品成馅,喂一宿,见天起来活面,把面活的极稀,抓在手里,面从指缝间能流出来。包的时候不占薄面,摸净油。烙的时候不用擀仗,用手下去按。一按一个圆儿。
烧铛煎熟,金黄色,薄皮大馅,不破皮,不漏馅,咬一口,外皮酥香,汁鲜味好,有钱的直接买几个家吃。穷人也有一套吃法叫“干烙”。周小亭铺子旁边有个老寡妇在旁边带着儿妻卖大饼,那大饼做的焦黄焦黄,层也多,爷们们买上一张饼跟周小亭这叫上两个馅饼“受累,来俩干烙”。注意这可不是说“酪”,是“干烙”,“酪”是指奶酪,用碗喝的。干烙你一说人家就明白了你要卷饼吃,做的时候多给你放一撮盐。大饼卷干烙再去端一碗豆汁(小米粥随便喝),提拉吐噜一吃,饱了。
馅饼周第四代传人周莉始终认为自己有责任将祖上的东西捡起来,在西城区后海孝友胡同1号重新亮起了“馅饼周”的牌子。
(责任编辑:一步之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