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镇姑嫂饼是桐乡乌镇的传统名点。“姑嫂一条心,巧做小酥饼,白糖加椒盐,又糯又香甜。”这是赞美姑嫂饼的一首民谣。
据《乌青镇志》记载,距今已有100多年的历史。民间传说它是因姑嫂二人斗气而成,故名。姑嫂饼的形状酷似棋子饼,比棋子饼略大。所有配料跟糖相仿,也是面粉、白糖、芝麻、猪油等,但其味比酥糖果可口,具有油而不腻、酥而不散、既香又糯、甜中带咸的特点 。
据说在一百多年前,乌镇方家名叫“方天顺”的夫妻茶食店,祖上学得一手制作酥糖的好手艺。因其配方独特,制作精心,味道出奇的好,深受乡民的喜爱。为了保持独家经营,方家制定了关键技术传媳不传女的家规。因为女儿迟早要嫁人,祖传秘方不就让人学去了。
也不知传到了第几代,这方家生有一男一女,儿子已讨了媳妇,女儿尚未出嫁。那方某当然是继承祖训,不肯将技艺传给女儿。日子久了,那姑娘不免会产生嫉恨。
有一日嫂嫂配好了料,有事暂时离开了盛放作料的粉缸。在旁作下手的姑娘顺手将一包盐抖进了缸内,并且搅拌了下,指望着第二看嫂嫂的尴尬。
第二天一亮,全家人照常早起开张。顾客买去一尝后,大赞“椒盐的味道好极了!”消息传到方某的耳朵里,一时间也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细细查找原因,也一无所知。当晚方某夫妇自己操作,精心制作了第二天的酥糖。
不料这一日竟有不少人来买椒盐酥糖,倒将方某弄得啼笑皆非。可是做了一辈子酥糖,却无法做出像昨日卖的椒盐酥糖。那姑娘见“弄拙成巧”,本来提起的心,放了下来。晚饭一过,扑通一声跪倒在父母面前,说出了事情的真相,请求父母兄嫂原谅。方某听了不但不加责怪,反而大喜,连忙扶起女儿,一家人计议开了。他们不但改进了配方,而且用模子定形,给新产品取了个意味深长的名字——姑嫂饼。次日应市,举镇轰动。
姑嫂饼油润麻香,入口酥松脆糯,咸甜适中,不腻不寡,充满乡野滋味,但不粗砺。姑嫂饼在乌镇至少已有数百年生产历史了,在清乾隆年间乌镇同知董世宁原修、卢学溥续修的《乌青镇志》卷二十的“土产篇”中有它的“传记”:“用极细麦粉和糖及芝麻印成圆饼,有椒盐者,有白糖者,味甘而润,远近著名。”
由于这种糕饼的配料繁杂,制作费工,利润微薄,食品厂一直不愿多生产,只是在入秋后的糕饼淡季,才少量生产一点在当地应应时景。改革开放后姑嫂饼的1981年春季,笔者在去乌镇采风时,一个偶然的机会,采集到了这则民间故事,经整理先后在《桐乡文艺》、浙江《山海经》和上海《采风报》上发表。生产姑嫂饼的乌镇食品厂,发现姑嫂饼还有如此神奇的传说,引起了很大兴趣,于是立即组织一些老师傅,认真配料,精心制作,并充分利用其文化内涵,改进包装,扩大宣传,很快打开了销路,并在省展销会上多次获奖。
传统名点姑嫂饼的扩大生产,不仅弘扬了祖国的传统食品文化,更引发起了人们的乡思乡情。
文学巨匠茅盾晚年在跟亲属的谈话中,还能记起童年时吃过的故乡这一名点。山东胜利油田浙江籍工人王述春,从报上看到有关姑嫂饼的报道以后,立即写信给乌镇食品厂,邮购两盒姑嫂饼。他在写给厂里的感谢信中说:“我是南方人,老家浙江镇海,吃到家乡的特产,心情与别人不一样……我感谢你们发掘了祖国这一古老传统糕点。”一种地方特产,牵动了游子的思乡之情,这不能不归功于祖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责任编辑:小雅采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