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部和西南部的西双版纳和德宏是傣族聚居的地区,他们的服装属于热带型的。这一类型的服装窄小紧身,面料轻薄透气,色彩淡雅明快,特别是傣族妇女的服装,被有的学者认为是世界上最美的服装,上穿紧身小背心,外套紧身短上衣,圆领窄袖,下穿长统裙,腰间束银腰带,女性丰满的胸部、纤细的腰部和圆润的臂部在婀娜的步态中显露无遗,裙子长及脚背,裹紧身体,裙子下摆随行走节奏前后扇动,却也“脚下生风”,颇为凉快,非常适合当地炎热的气候。类似服装的还有拉祜族、佤族、景颇族、布朗族、德昂族和基诺族等民族也穿筒裙,比傣族筒裙还要短,多数仅过膝。但面料较厚,色彩也比傣族服装浓烈一些。
往北往东走就进入了温带气候带,服装也呈现出温带的样式来,如白族的服装就是典型代表。白族聚居的大理有四季如春的美名,白族妇女的服装别具一格,上穿白上衣,红坎肩,坎肩又叫领褂,结纽处以银饰装点,腰间系绣花飘带或黑色绣花短围腰,下着兰色宽裤,脚穿绣花“白节鞋”,色彩明快,白红黑搭配非常协调,在苍山雪顶和洱海碧波的映衬下显得素雅美丽。而背心的穿着就颇具温带特点,既可抵挡早晚的凉意,又风凉利索,适合温带的气候特点。 丽江的纳西族妇女上着厚背心,下穿厚褶裙,内穿长裤,系围腰,头戴蓝帽子,背后“披星戴月”羊皮披肩,这种穿着非常实用,劳动起来很方便。而且把民族精神也穿在了身上,它象征着民族的勤劳勇敢和不畏强暴的精神。
进入丽江中甸一带,就是滇西北地区了,这里海拔高,气候较冷,因而民族服装也就具有了寒带特征。藏族、傈僳族、彝族、纳西族和普米族等民族的服装宽大、厚实、凝重,便于劳动,又具备御寒的功能。泸沽湖畔的摩梭人服装接近藏族,小伙子头戴毡帽,足蹬长靴,腰系彩带,加上他们个子高,模样英俊,浑身上下透着一股英武的帅气。妇女的服装则是上身宽大右襟衣,下着长褶裙,腰系彩色腰带,由于衣服宽大,里面可以穿较多衣服,足以抵挡寒冷的气候。 “山腰百花山顶雪,河谷炎热穿单衣”的景象是云南许多地方的真实写照。从山脚到山头,春夏秋冬全有。由海拔变化而造成的垂直气候特征又是云南气候的另一特点。正所谓“一山有了四季,十里不同天”,使得不少云南人一天之内便穿完了外省人一年的衣服,不得不“一天穿四季”了?
(责任编辑:一步之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