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一元一国学网 > 民俗 > 民族服饰 >

【苏州传统服饰】草包作冬衣:上当棉袄,下当裤(2)

2009-04-24 10:10
来源:一元一国学网 作者:梅子
这种大腰裤裤裆宽大,便于起蹲等动作。用于劳作时穿的裙子,俗称为“作裙”。下摆大,穿在身上行动方便;腰带一束,将上衣收紧,冬天可起御寒保温

这种大腰裤裤裆宽大,便于起蹲等动作。用于劳作时穿的裙子,俗称为“作裙”。下摆大,穿在身上行动方便;腰带一束,将上衣收紧,冬天可起御寒保温作用;夏天在作裙内穿条短裤,既雅观大方,又轻便风凉。作裙不但妇女穿着,过去男子也常穿用。

丝织、刺绣

丝织品是沧浪地区传统服饰的一大特点。苏州盛产丝绸,被世人誉为“丝绸之乡”,丝绸制衣的历史十分悠久。

丝绸衣衫,滑爽舒适,绣上花纹图案,更是鲜艳美丽。当年吴王宫廷设“织里”,为专门织造丝绸的场所。今司前街口的“吉利桥”,原名 “织里桥”,桥名便出于此。相传当年吴王曾以锦为帆,乘风游春;隋朝时,隋炀帝南游,“彩锦作帆,连樯十里”,用的都是吴地织的锦。“锦帆路”的地名至今犹存。明清之时,丝织机房集中在带城桥下塘与原严衙前(今十梓街东段)及市桥头一带、出现了“万户机声传小巷”,“晴翻千尺浪,风送万机声”,“染坊罢而染工散者数千人”的景象。苏州成了丝绸交易的重要商埠。沧浪区内植园、养蚕里、蚕桑地、梅家里等处都曾是植桑养蚕的地方。近代工业产生后,丝厂、染丝厂等丝织工厂也最早出现在沧浪区。

喜好在衣服上加刺绣点缀,是苏州地区服饰的又一特点。

早在春秋时期,吴地已有“绣衣而豹裘者”(汉·刘向《说苑》)。秦汉以后,“妻妾衣服,悉皆锦绣”,成为风尚。宋代,皇家专在苏州设立“绣局”,征收绣品。从明清而民国,刺绣已成苏州姑娘的“必修课”,几乎出现“家家有绣棚,户户有绣娘”的景象。苏州人在托媒择偶时,都要看对方姑娘的绣品,以此了解姑娘是否聪明灵巧。姑娘闺中绣品,如荷包、香囊、扇袋、镜帙、眼镜套,乃至裙袍、披肩、衬衣、鞋帽等,也成了陪嫁中不可少的物品。这些绣品常以花鸟山水为题材,往往还具有吉祥的寓意。

(责任编辑:一步之遥)

视频
图片
合作单位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伙伴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隐私保护 | 免责条款 | 人才招聘
copyright © 2002-2025 YIYUANYI.ORG,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06017733号 ICP/SP:鄂 B2-20100159
本网站由湖北谦顺律师事务所提供法律服务 公益热线:027--87528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