旗鞋
满族先民有“削木为履”的习俗。满族鞋样式较多,旗式坤鞋就分数种:“寸子鞋”,亦称“马蹄底鞋”。鞋底中间即脚心部位嵌上3寸多厚的木头,用细白布包上,木跟不着地的地方,常用刺绣或穿珠加以装饰,因鞋底平面呈马蹄形,所以得名;还有一种鞋的底面呈花盆形状,称为“花盆底鞋”;老年妇女和劳动妇女所穿旗鞋以平木为底,称为平底绣花鞋,亦称“网云子鞋”。满族的女鞋,表面都有绣花,而袜子多为布质,袜底也纳有花纹。“马蹄鞋”、“花盆鞋”亦称旗鞋。妇女盛饰时多穿用,走起路来袅袅婷婷,轻盈娴雅。随着社会的发展,服饰的改革,民国以后已不多见。
清代康熙绣钩藤缉米珠朝靴
满族素有“女履旗男穿靴”的习俗。官员穿方头靴,平民穿尖头靴,靴子用缎、绸、布、革制成。民间满族男子喜穿“靰勒鞋”,此鞋多用兽皮缝制而成,内絮靰勒草,穿起来轻便、暖和,适于冬季狩猎、跑冰时穿用。男式“多脸鞋”及“千层底鞋”则一直在民间流行。多脸鞋,用布或缎子制成,以双道皮条缝于鞋脸之上,鞋尖突出于鞋底之外,侧面形似小船;千层底鞋,满族男女家居穿着,将布头或旧布裱成袼褙,多层合在一起,以麻线纳鞋底,因层多而得名。这种鞋不仅轻便自如,吸汗弹力强,还可以养治脚病,至今农村妇女休闲时仍做些鞋。
(责任编辑:南山抚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