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一元一国学网 > 民俗 > 民族服饰 >

中国戒指为什么没成为流行的服饰风俗?(2)

2010-09-07 10:06
来源:中华遗产 作者:唐水
也有学者从婚恋文化的角度来探究其原因。就像西方人绝不会轻易摘下自己手指上的结婚戒指,如果魏晋时传入中原的戒指的婚恋功能得到普及,相信有着
也有学者从婚恋文化的角度来探究其原因。就像西方人绝不会轻易摘下自己手指上的结婚戒指,如果魏晋时传入中原的戒指的婚恋功能得到普及,相信有着那么高超的首饰加工工艺水平的中国人,也会创造出一片同样华丽多彩的戒指风景。然而,这个“胡俗”并没有像胡舞、胡乐等其他西域文化那样融入中原文化,发展成一种延续不断的婚姻习俗。因为在古代中国,它没有生根发芽的土壤。
 
中国戒指为什么没成为流行的服饰风俗?
爱我就为我戴上戒指吧。当男子向姑娘送出一枚精心挑选的戒指,就意味着对她说:嫁给我吧—戒指对于婚恋的象征意义已经成为当今社会普遍接受的观念,戴上它,夫妻二人就要一辈子忠实地守着婚约。图为美国海军军官学校“戒指门”下的感人场景。
 
我们来看一个唐代的故事,相传唐时有一位名叫于佑的书生,在皇城外的御河旁拾到一片从宫墙内漂出的红叶,上有诗一首:“流水何太急,深宫尽日闲。殷勤红叶谢,好去到人间。”于佑如获至宝,也拾起一片落叶,回了两句诗:“曾闻叶上红怨题,叶上诗题寄于谁?”放在河里漂回。于佑最后终于娶到了那位写诗的宫女,传为千古佳话。这片红叶便成了书生与女子之间的定情信物—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青年男女之间的定情物要么是浪漫的红叶、红豆,要么是随身的佩玉、香囊,一旦交予对方手中,这本是寻常的物品便不再平凡,倘若香囊内还装有一缕割下的青丝,那便是寄托终身最笃定的誓言。
 
不过,中国古代的青年男女很少有直接表达自己情爱的机会。《诗经·豳风·伐柯》中有诗曰:“伐柯如何?匪斧不克。取妻如何?匪媒不得。”意思是,想娶妻结婚没有媒人可不行。在古代礼仪著作《仪礼》中,对结婚过程已经有了明确规定,即“六礼”: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其中每一礼,都需要中间人来完成,并不给新婚男女直接见面的机会。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婚姻并不是男女个人的私事,而是家族、宗族的大事,男女两家要交换的重要“信物”则是婚书和聘礼。也正因为这样强大的、顽固的婚姻礼制,使古代人对爱情一向隐晦,不事张扬,即使男女双方有情,也是极私密的事,那些以贴身的玉佩、荷包、绢帕作信物联系一双恋人的故事,我们也只能在戏曲中有所见识,这些故事可以说都是古代中国人对男女自由恋爱生活的向往,也是对现实生活中婚姻状况的无奈。黄正建先生认为,“戒指与婚姻的联系是以男女之间的自由交往、自由恋爱为基础的,只要中国古代的社会不允许男女之间的自由恋爱,只要中国古代婚姻制度没有根本的改变,具有定婚意义的戒指的使用就不会发展起来”,因此,“戒指归根结底属于外国文化范畴,不能进入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直到近代,自由恋爱的观念伴着汹涌的西风进入中国,西方的婚姻形式、婚恋文化影响了中国人,教堂式的婚礼、在神父主持下戴上神圣的戒指表示终生相爱相依的程序,才吸引了中国人的目光。戒指,这枚小巧精美的金石饰品取代了玉佩、香囊,逐渐成为中国人光明正大的婚恋的信物。
(责任编辑:小雅采薇)
相关推荐
频道推荐
视频
图片
合作单位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伙伴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隐私保护 | 免责条款 | 人才招聘
copyright © 2002-2025 YIYUANYI.ORG,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06017733号 ICP/SP:鄂 B2-20100159
本网站由湖北谦顺律师事务所提供法律服务 公益热线:027--87528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