梨膏糖有本帮、苏帮、杭帮、杨帮之分,而老城隍庙的梨膏糖均为本帮。咸丰四年(1854年),首家梨膏糖商店设在老城隍庙的庙前大门石狮子旁,店号“朱品斋”。光绪八年(1882年),在老城隍庙西首晴雪坊旁边开设了以“永生堂”为店号的梨膏糖商店。光绪三十年(1904年),在老城隍庙北面又开设了一家“德兴堂”,专制专售梨膏糖。由于各家自产自销的梨膏糖能止咳化痰,价廉物美,逐渐成为大众欢迎的老城隍庙土特产品。激烈的竞争,推动了各帮梨膏糖业的迅速发展,使梨膏糖的制作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
当时,“朱品斋”嫡传朱兹兴先生,为在竞争中能独占鳌头,从迎合上流社会需求考虑,推出高级梨膏糖食品,除投入含有止咳化痰药料外,更添入人参、鹿茸、刺五茄、玉桂、五味子等贵重补品,颇受各界名人雅士的青睐。根据顾客的不同需要,朱还代客配制,每剂以25市斤为一料,专为公馆服务,电话联系,送货上门,使梨膏糖成为集礼品、闲食、治病为一体的高档食品系列。
老城隍庙梨膏糖在经营上尚有文卖和武卖之分。
“文卖”为主的是“永生堂”的张银奎父子,以现做现卖的方式,当场撮料,当场配制,绝无虚假,边撮药料边唱曲,以此吸引顾客:“一包冰雪调梨膏,二用药味重香料,三(山)楂麦芽能消食,四君子能打小囡痨,五味子玉桂都用到,六加人参三积草,七星炉内炭火旺,八面生风煎梨膏,九制玫瑰香味重,十全大补有功效”。曲子一起,竞相购买,乃称江南一绝。开设在庙西的“永生堂”,虽然经营地段一般,但以这种手段经销,竟比“朱品斋”还要兴旺。
“武卖”为代表的是“德兴堂”,是专用说唱手法进行推销。边上放一副四脚架,上置一只小木箱,内装梨膏糖,盖上有一椴说书先生用的“醒木”,在长凳上说说唱唱:“小小梨膏药性浓,孔明用计借东风,张飞喝坍霸陵桥,百万军中赵子龙……”。“小锣一敲咚咚响,我来卖脱几块梨膏糖,这位老伯伯(指观众)吃了我的梨膏糖,返老还童身健康。老伯伯勿吃我梨膏糖,嘴上两根胡须全被老鼠咬精光。”他们用这种幽默诙谐的唱词,以小京锣伴奏,来逗笑,而且见什么人唱什么词,真可谓是一种标准的武卖“锣帮”。
药物型梨膏糖,有琼浆状似的药梨膏,还有便于携带的各种口味的止咳梨膏糖、百草梨膏糖、开胃梨膏糖等。采用祖传秘方,精心加工而成。经专家定量分析,确认有止咳化痰、润喉消肺之功效,对治疗咳嗽、气管炎、哮喘等疾病有独到之处。品尝型梨膏糖,采用纯天然原料,精心加工而成。产品甘而不腻,甜中带香,香中带鲜,含在口中,回味无穷。
(责任编辑:一步之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