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不便的地方应该为徒步旅行者提供指引和通讯条件,必要时给以救援。尤其是国家级的旅游胜地内部,原则上应该是通讯优先于交通。在少数民族地区,这个原则更为重要:中国云南宁蒗县有个母系社会,摩梭人,与泸沽湖相依为命,曾有公司试图大搞“旅游开发” ,摩托艇四处乱跑,最后被摩梭人制止住了。如果制止不住,后果不堪设想:摩梭人如果失去了相对安定的生活方式,就会完全失去自己的特色 ---- 目前的公路和旅游,已对她们的生活产生了扰动。这一点与藏族还不一样,因为藏族的文化相对成熟,即使减少了游牧, 只要藏传佛教还在,甚至只要寺庙中的宗教仪轨还在,就拥有独特的文化风貌。
景区边缘的饭店和食宿条件,也不必以中心城镇的星级饭店为榜样,可以因地制宜,民居化,风俗化。例如九寨沟,“第一个藏族寨子----荷叶寨新盖的木楼尽管十分简陋,却还很干净,未漆的松木发出阵阵松脂香味,有返朴归真之感,二或三人一间共寝,挺舒适的。 除了不能洗澡外,卫生比商业招待所好多了。藏民很是热情友好,除了服装,几乎全部汉化了。”
这样的食宿条件, 必须在一定的容量控制之下才可操作。即使如此,“汉化”过程如果继续下去,就不但会影响当地景观质量,而且有可能因为非汉非藏而引起商业移民,甚至出现其它移民,进一步破坏景观。
雅鲁藏布江大峡谷在1994年被确认为世界第一大峡谷之后, 它的魅力逐渐传播到大众媒介和普通社会成员,有一些商人试图组织旅游。许多科学家呼吁:“大峡谷旅游为时尚早”,因为这里地广人稀,生态脆弱,科学家还没有理解地球上的这一块“秘境”,众多的商人和游客只会破坏它,不可能保护它。从历史上看,像这种生态价值极高,同时又极为脆弱的区域,应该采取类似于“封禅”的措施,为子孙后代留下一些“保留地”。现代人类如果一见到好东西就蜂拥而上,自己能享受的部分其实十分有限,留下的遗憾却亘古难消!
如果不进行容量控制, 游客人数大大超过当地居民,就不能不兴建饭店。饭店业一旦兴起,通常不会适可而止,而是形成竞争局面,交通后勤也会一拥而上,景观就逐渐被人海淹没。人们就会向新的未开发景区进军,直至地球上没有多余的景观资源。过去人们看不到尽头,有人还希望到月球和外星去“开发”,可是自从“生物圈2号”在1996年正式宣布完全失败之后,人类就不得不重新反省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