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一元一国学网 > 专题文章 >

世界读书日:莫以"悦读"误"阅读"

2009-04-15 17:31
来源:一元一国学网 作者:郭之纯
4月23日是第10个“世界读书日”。近几日,不断有学者专家借此机会对国民的读书生活提出建议: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副所长郝振省表示,“目前应强化国民的阅读意识”;上海图书馆

4月23日是第10个“世界读书日”。近几日,不断有学者专家借此机会对国民的读书生活提出建议: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副所长郝振省表示,“目前应强化国民的阅读意识”;上海图书馆教授王世伟呼吁,“把阅读融入自己生活的血液”;北京大学教授、著名评论家张颐武则建议,读者应“改变阅读越来越实用的现状”,多抽时间读些“闲书”……

言之殷殷。这些建议和批评有着极强的针对性和指导意义,值得记取和参考。除此之外,笔者不揣浅陋,想顺着这些建议再提一点:警惕对“悦读”的误解,从而警惕当前阅读中的“唯悦读”倾向。

让“悦”和“读”相伴,化阅读为“悦读”,似乎是当前很得人心的一种读书观念。“悦读”本身当然没什么不好,但可惜的是,笔者发现,越来越多的人似乎对“悦读”的本意产生了误解———“悦读”应有两层意思:一是“因读而悦”,二是“因悦而读”。这两者应是相辅相成,不可偏废的。但是,现在很多人的阅读观念中,却只强调后者,而忽略了前者。

“因读而悦”是指,要通过阅读的过程,感悟和作者“对话”、甚至“争辩”的趣味,感悟思想和思考的乐趣。爱因斯坦说,“我由于读罗素的著作而度过了无数愉快的时刻”,正此之谓也。罗素的著作并非消遣性的,因而这种愉快当与阅读本身是否轻松无关。而“因悦而读”则特别强调阅读本身的快感,必须是“喜闻乐见”的形式和语言才能让阅读延续———容我用“吃包子”作喻:前者注重的是“馅”的营养,后者则更注重“皮”的美观及咀嚼的滋味。显然,过于注重后者,阅读的价值便有可能“打折”。

当然,无论是多么深邃的思想,尽力用一个美感的、轻松的、让人们易于接受的文本表达出来,都是作家应该追求的境界。但事实上,在很多时候这又是很难的。纵览人类的文化成果不难发现,越是蕴涵深厚的旷世巨著,由于其往往言人所未言,发人所未见,随处都有玄机,可谓“步步生莲”,堪称“字字珠玑”,读起来都颇费思考。因而有很多人感慨:读巨著,在某种意义上是件“苦差事”。

或许与生活节奏的日益紧张有关?不过对这个原因我至今难以完全认同———但无论何种原因,一个让人颇感无奈的现实是:当前人们的阅读,越来越强调过程本身的愉悦性和轻松感;与此相对应的则是,出版物也越来越以“易读”为取向。标志有二:一是“读图”的泛滥,二是内容上的泡沫化。正如北京出版社出版集团一位资深编辑所批评的那样:目前图书出版的门槛太低,个别出版社为了赢利大力推广一些平庸的图书,她举例说:“现在的青春文学读物里究竟有多少是值得孩子们阅读的书?”

确实,用“悦读”引导阅读,固然是一种可取的思路,但当前的“悦读”却未免走得过远。这些本应更多施予儿童的方法,日益成为成年人阅读的“主餐”,让人有些难堪。这些平庸的惟以“取悦”读者为是的图书,只会让人们的阅读越发肤浅,越发陷于低层次。而“读图”的过度泛滥,甚至是汉语的一种尴尬———我们的母语汉语,源远流长,有丰厚的积淀,一篇、一章、一联、一词、甚至一个标点,很多时候都韵味十足,含义悠长,靠“读图”,究竟能解得其中几多妙味?据悉,现在很多大学生的汉语表达能力十分欠缺,我想,这与“读图”过度应该有很大关系,进一步说,这应是“悦读时代”的尴尬之一种。

当然,我这样说,并不是说每个人都要做阅读细致、虑及深远、思有专长的学者。但是,“腹有读书气自华”,阅读的质量,关乎一个人的精神状态和人文素质;而一个时代、一个社会有什么样的阅读风尚,则关乎社会的风貌,更关乎这个时代对文化产品的创造水准和文化价值的传承程度。因而,让我们重视阅读,警惕“悦读”导致阅读的偏废。

编辑:不羁

 

视频
图片
合作单位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6-2019 湖北一元一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0021768号-6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0595号
本网站由湖北谦顺律师事务所提供法律服务 公益热线:027--87528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