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一元一国学网 > 专题文章 >

汶川大地震——第一个进入灾区的记者

2009-05-11 09:35
来源:一元一国学网 作者:腾讯网
徐壮志在直升机上 “汶川还在”…… 5月14日12时,一张用“傻瓜”相机拍摄的图片,加上一则不到400字的文字稿件,传递了这样一个让全世界欣慰的消息。 这是第一张关于震后汶川县

徐壮志在飞往汶川直升机上

“汶川还在”……

5月14日12时,一张用“傻瓜”相机拍摄的图片,加上一则不到400字的文字稿件,传递了这样一个让全世界欣慰的消息。

这是第一张关于震后汶川县城的图片和第一则文字稿件。它们的作者——35岁的新华社解放军分社采编副主任徐壮志。

从地震发生那一分钟起,他就时刻准备着

在直升机到达汶川县城之前,徐壮志的心一直在半空中悬着。

都江堰灾情严重,映秀灾情严重,那震中汶川呢?道路中断,通讯中断,大地震已经过去几十个小时了,这个有着十多万人口的县城,仍然保持着一种可怕的沉默。

地震发生时,正在南京参加培训的徐壮志并没有想到,他会成为第一个进入汶川的记者。虽然仅仅几分钟后,他就打电话给分社领导:“震中在哪里?我要赶过去。”

这是一个记者的本能。

第二天,飞机在成都上空盘旋了1个多小时后,终于降落在双流机场。又等了一天,他登上了成都军区飞往汶川的直升机。

此前,陆航部队不断地起飞,不断地尝试空降、甚至伞降汶川,都因为恶劣的天气而未果。

徐壮志不愿漏过每一架去往震中的直升机,即使并不知道能否降落。

5月14日9时,雨后初晴的凤凰山机场,一位身着军装的高个子记者朝着已经准备离地的“黑鹰”狂奔。

幸运的是,就在徐壮志跑到直升机旁边时,关上的舱门突然打开了。趁机组人员拿装备的机会,他爬上了飞机。

幸运的是,连换洗衣服都没来得及装进行囊的徐壮志,带上了一部“傻瓜”相机。摄影记者没能赶上飞机,这部小相机担起了填补空白的重任。

更幸运的是,那一天,天气晴朗,飞机顺利降落在城边的山头上。

迎着直升机的轰鸣声,几十位村民向直升机跑来。徐壮志跳下直升机,不停地按动快门。

“飞到都江堰上空后,总会看到断壁残垣,特别是农村建筑,损毁相当严重……再往前飞,进入山区,处处山体滑坡,公路、桥梁断断续续,毁坏非常严重……抵达汶川,在空中可以清楚地看到,城中大部分建筑物看起来都还完整……”

在一篇题为《飞赴汶川亲历记》的稿件中,徐壮志所描述的震中见闻,让全世界为汶川揪心的人们,有了些许安慰。

在完成首进汶川的历史性任务后的第二天,徐壮志又进入同样是“孤岛”的茂县县城,发出了关于震后茂县的第一批报道。

这架考察沿途灾情的直升机,原本并不打算在茂县落地。徐壮志对飞行员说:“你给我悬停一下,我跳下去。”最终,飞行员还是为他着陆茂县。

徐壮志把这一切归于一连串的“幸运”。他说,第一个发出报道,对于他个人来说是偶然,对于新华社而言,则是一种必然。

就在徐壮志乘直升机飞向震中的同时,解放军和武警的各路大军仍在朝汶川挺进。在济南军区铁军300精兵徒步开进的山谷里,在成都军区部队逆流而上的冲锋舟里,都有背着海事卫星和电脑艰难行进的特殊军人。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新华社军事记者。

他用手中的笔,传递着希望

汶川、映秀、茂县、北川……几十天的采访中,徐壮志走遍各重灾区,发出了大量图片和文字稿。

这些报道,都是在持续不断的余震和塌方中完成的。在车上传稿时,因为断裂而高低不平的路面,甚至震碎了他的读卡器。

在徐壮志的采访经历中,这并不是第一次面临生死挑战。

1998年抗洪,当记者才一年的他随空降兵开赴长江大堤,在酷暑和溃堤的危险中坚守了几十天。

2000年,“体验中国军队”大型报道。徐壮志交出的,是这样一份体验――经过短暂的训练,他成功进行了人生中第一次高空跳伞。

2003年,抗击非典报道。全国最大的非典定点收治医院――小汤山医院建成,他主动请缨,要求进入小汤山隔离区。而那时,结婚几年的他,正和妻子计划要个孩子。

灾难中,离危险走近一步,也就离职责近了一步。徐壮志说,在国家民族剧痛之时,谁还会因为危险而却步呢?记者和军人一样,没有选择,也不用选择。

被同事们称为“大壮”的徐壮志,似乎总是能在谈笑间解决一切问题。在这次特殊的采访中,他却几度落泪。

那天,直升机从汶川返回时,躺在徐壮志面前的,是两个十几岁的孩子。

男孩腿部严重变形、绑着夹板,另一个受伤的女孩,把半个身子压在了他的身上。男孩头上渗出了汗,却一声不哼。徐壮志把孩子们半扶起来,为伤者的腿腾出一点空间。

当徐壮志捏住女孩的手时,那个名叫王天怡的14岁女孩冲着他笑了。徐壮志蓄积了多少天的泪水,夺眶而出。

徐壮志说,这微笑,就是在灾难中破土生长的希望!

军长许勇率部突进汶川的故事,陆航部队抢运物资的故事,耿达乡民播种玉米的故事,志愿者八方支援的故事……穿过灾难的阴霾,徐壮志用手中的笔,凝聚成一个明媚的主题:希望。

其实,从进入重灾区的那天起,徐壮志已经不仅仅是一个记者。在茂县,徐壮志刚下飞机,就被当地群众围了起来。人们拿着写有亲人名字和电话号码的纸条,请他代为报平安。更多的人,向他索取纸笔。

一个采访本迅速被撕掉了半本。轻轻的纸条,在他手中如此沉重。

一连几天,徐壮志彻夜拨打电话,传递着希望的消息。

徐壮志说,那是他在采访中最愉快的时刻。

(责任编辑:川流不息)

视频
图片
合作单位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6-2019 湖北一元一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0021768号-6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0595号
本网站由湖北谦顺律师事务所提供法律服务 公益热线:027--87528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