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一元一国学网 > 专题文章 >

汶川大地震——不同肤色的兄弟们

2009-05-11 10:49
来源:一元一国学网 作者:佚名
国际救援 引言 2008年5月12日,突如其来的四川汶川大地震,让中国人民将这一天永远铭记。在距离那个山崩地裂、惊心动魄的日子将满一周年之际,回想地震之后的日日夜夜,与勇敢坚

国际救援

引言

2008年5月12日,突如其来的四川汶川大地震,让中国人民将这一天永远铭记。在距离那个山崩地裂、惊心动魄的日子将满一周年之际,回想地震之后的日日夜夜,与勇敢坚强的中国人民站在一起抗击灾难的,还有来自世界各地的救援队员和医疗人员。那些与我们有着不同肤色、不同语言的国际救援勇士们,让中国人在与灾难的抗争中多了份温暖,多了份感动。

汶川地震一周年纪念日前夕,新华社驻外分社记者们回访了部分曾同中国人民并肩抗震救灾的国际救援勇士们。中国地震灾区的点滴往事,留在了他们内心最温柔的角落;对中国人民战胜灾害的坚定信心,支撑着他们对灾区未来的美好希望。今天,身处世界不同角落的他们同样在回想着那令人心碎而难忘的日子,他们仍在与我们并肩前行……

救一人,如同救世界

虽然时间已经过去快一年了,但汶川地震韩国国际救援队队长金永锡一直没有忘记在灾区救援的那段经历。在他的办公桌上,摆放着去年5月他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受到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以及韩国总统李明博共同接见的照片。他说:“这是我一生中最大的光荣,而我只是做了我该做的事情。”

2008年5月16日,金永锡率领的40余名韩国救援人员来到了四川省什邡市蓥华镇,在什邡市化工厂里展开搜救工作。谈起整个救援过程,金永锡再次对我们讲起那句激励他从事34年消防生涯的人生格言:“救一人,如同救世界”。

回想在灾区的日子,他说,“每到一处,人们总是称我是‘四川的英雄’。中国人民的深情厚谊,真是令我感动”。他说,韩国救援队离开灾区的时候,很多当地老百姓不顾余震的危险,都来送别,“这一幕,我永生难忘。”

面对感激我们深深惭愧

作为地震发生后首支到达灾区的国际救援队成员,日本东京消防厅消防救助机动队总队长岛田一郎对记者回忆说,这是他首次赴海外执行救援任务,“在那里我们每天都被灾区群众急切而期待的目光围绕着”。他和队员们也都怀着尽可能多地救出生还者的愿望,在瓦砾堆里不停寻找生命迹象,从生存概率最大的地方进行挖掘。他说,“灾区建筑毁损严重,许多地方还有二次垮塌的危险,队员们因此都尽可能用双手作业”。

救援过程中,这样的一幕曾让岛田心生敬意——那是瓦砾下的一对母婴。岛田说,当队员们从坍塌的建筑下挖出这对母婴时,他们都已死亡。母亲紧紧把婴儿抱在胸前,落下的重物砸在母亲的身上,她伤痕累累,但怀里的婴儿却一丝伤痕也没有。这样的场面使他既心痛,也为人类强烈的母爱深深震撼。

救灾期间,一幅日本救援队员向找到的遇难者遗体默哀的新闻照片曾被刊登在中国国内的报纸上。谈到这里,岛田平静地说,在四川救援期间,只要找到遇难者遗体,队员们都会向遗体默哀。他说,“大家都是怀着一定要救出幸存者,哪怕只有一名幸存者也好的心愿在努力着,但最终我们没能做到”。岛田说,“对于中国人民的高度评价和无尽感谢,我们感到更多的是一种深深的惭愧”。沉默了一会儿,他又说,“如果日中两国能以救灾和重建为契机,进一步深化人民间的友谊,那将是非常有意义的,我们将为此高兴”。

能提供帮助我很高兴

作为抵达中国灾区的第一支西方医疗队,“英国医疗”救护小组成员阿姆吉德·穆罕默德医生对记者说:“地震本身毫无疑问是悲剧,但在别人需要救护时,能提供帮助,让我很高兴。四川的经历对我来说十分难得。”

谈到灾区医疗救助的困难,“英国医疗”救护队队长、曼彻斯特大学医学院国际急诊学教授雷蒙德不加犹豫地说:“是余震”。他特别谈到其中一次强烈余震:“当时,我们正在绵阳中心医院的11楼为3个病人做手术,突然发生强烈震动。要知道那次余震比最近意大利发生的地震还要强。我们不得不撤出大楼,把病人抬到户外,在帐篷内完成手术”,“估计病人苏醒后发现自己在帐篷里一定也很惊奇”,他半开玩笑地说。

合作单位
  • 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文化部
  • 教育部
  • 中国文联
  • 中国社会科学
  • 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
  • 高等教育研究
  • 孔子学院
  • 孔教学院
  • 孔圣堂
  • 大同书院
  • 问津书院
  • 中国文明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6-2019 湖北一元一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0021768号-6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0595号
本网站由湖北谦顺律师事务所提供法律服务 公益热线:027--87528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