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样的精神谁能忘记
2008年5月22日,汶川地震发生后的第10天,德国红十字会派出一家流动式野外医院前往中国成都,成为四川地震发生后国际社会首家派往灾区的野外医院。德国救援队负责人、德国红十字会灾难管理处官员赫里斯托斯·约嫩回忆说,“发生在四川地震确实是一场大灾难,但中国人在应对这场灾难时所付出的努力、灾区群众期待重建家园的愿望让我至今难忘”。
谈到当时参与救灾的中国医护人员和军人,约嫩不止一次地哽咽语塞。回忆起来自都江堰第一人民医院的医护人员时,他说,这家医院在地震中被损毁、不少医生护士还在灾难中失去了亲人和家庭,尽管失去了曾经工作的地方,尽管忍受着巨大的悲痛,但他们全身心投入救护,继续在废墟上帮助那些无助的人们,“这样的精神有谁能忘记”。
都是一样的血肉之躯
像约嫩一样,当时前往甘肃省陇南市文县执行人道主义援助任务的印度尼西亚医务工作者也对自己与灾区民众同悲共喜的日子至今念念不忘。
“在那里,我亲眼目睹了这样一个令人感伤的时刻:我们医疗队的同事们看到几个房屋倒塌的受灾家庭,便自发地筹了些钱捐给他们,”印尼医疗团协调员本·里姆巴医生在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激动地说,“其实我们筹集的1万元人民币,比起他们的损失真是微不足道,但这些民众却超乎寻常地表达了他们的感激之情。”
说到这里,里姆巴的眼眶似乎有些泛红。他解释说,“当地民众第二天开着7辆卡车来到我们的驻地,为给我们送来感谢的横幅。我自己当时简直激动得不知说什么好”,“那一刻我才真正意识到,不论肤色、语言和国籍,我们都是一样的有灵魂的血肉之躯。我们的肢体语言表达着无尽的深情”。
“一切仿佛在昨天,中国人民不畏苦难的坚定信念深深地感染着我”,印尼救援队医生利亚德·菲尔达乌斯感慨地说。他坚信,“中国人有足够的力量抚平伤痛。一切都会好起来”。
难忘四川的意大利面
意大利民事保护局官员丹杰罗也曾在一年前到中国参与地震救援工作。记者近日在意大利地震灾区拉奎拉见到了他,他正在和同事商讨重建计划。回想中国灾区经历,丹杰罗幽默地对记者说,“我最念念不忘的是四川的意大利面,它让我看到了灾区的希望”。
他说,他在汶川地震一周后认识了一对灾区夫妇,他们在地震前拥有一家餐厅,妻子会讲意大利语,还会做地道的意大利面条。他们的餐厅在地震中倒塌,“尽管失去了家园和财产,原来的生活都已不复存在,但他们没有被困难吓倒,地震发生后很快就又鼓起勇气开始了新生活。”丹杰罗说,“我很幸运到他们的临时餐馆吃意大利面,这让人真正了解到灾区人民的坚强,看到了灾区的希望”。
“中德”这孩子现在好吗
“中德这孩子现在还好吗?”这是德国红十字会新闻发言人斯文娅·科赫女士近日接受记者专访时急切地说出的第一句话。科赫曾随德国红十字会派出的首批医护人员前往四川地震灾区。
科赫说,在四川大地震后,德国流动医院中诞生了一名震区宝宝,这个男孩十分幸运,他的父母当时为表示感谢,为孩子取名为“中德”,意思是德中合作的结晶。她拿出当时拍的“中德”的照片对记者说:“这个孩子不知现在何处?他现在都好吗?我们都挺惦记这孩子。”
科赫一直对四川灾后重建非常关注,她经常浏览红十字会网站,了解一些对中国四川地震灾区的报道。她说,“‘中德’好似希望一般降生在废墟之中,祝愿他和地震灾区一起健康成长。”
乡亲们,我想念你们
老家在重庆的80后俄籍华人小伙子干俊达曾作为俄卫生部外科诊所医生,主动申请随俄医疗队赶赴灾区参加救援。回到莫斯科后,他决心攻读康复医学专业的博士,他希望能用自己掌握的医术继续给灾区人们多一点帮助。
他说,“记得我治疗过的一个小女孩曾画了一幅画给我,画中一只大手牵着一只小手,女孩指着画说,‘这是我的手,这是妈妈的手,可是妈妈不在了’”。他说,对于这些遭受过巨大创伤的人们来说,康复是个漫长的过程,尤其是对那些失去父母的孩子,更需要持久的关注。
现在,干俊达每天在繁忙的学习和工作中度过,但他还在持续关注着灾区人们的生活,关注着灾区重建的新闻。办公室的日历上,“5月12日”早早地就被他用醒目的红笔圈注了出来。干俊达请记者转达自己对灾区人们的祝福:“乡亲们,我想念你们!”
(责任编辑:忆故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