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屈原的“忠”是愚忠,战国时期诸候争霸急需治国人才,并且当时的人才可以自由流动,朝秦暮楚的士人不止一个,楚材晋用的情况也非止一端。的确,楚国既然不容屈原,他满可以另谋用武之地。但是,尽管屈原也有过“将还逝以自疏”的想法,当他“临睨夫旧乡”之时,强烈的爱国感情还是促使他“蜷局顾而不行”,最终决定“既莫是与美政兮,吾将从彭咸之所居。”以死殉国,集中鲜明地体现了屈原深厚真挚的爱国情感。所以说他的忠不是愚忠,是一种比天高比地宽的绝对忠诚。他不愧于“伟大”这个词,他的伟大正是在于这种失志不渝的爱国情怀。
屈原的爱国主义是《离骚》最令人感佩的主题之一。这种爱国情怀是那样的深、那样的广。他眷顾楚国,因为楚国不仅仅是楚王的,更是楚国人民的。他忠诚,他爱国,但他爱的不仅仅是楚王,他爱那美丽的山峦,奔腾不息的河流,炽热的土地和淳朴的百姓,他的爱国不仅仅是忠于国家、忠于朝廷,更是终于他自己,忠于他心中那片他深爱的土地。二次流放的经历使他更加了解民间疾苦,知道百姓生活的不易,深感怀王为小人所陷,迷途不知返,楚国、楚国人民正在水深火热之中。所以“长太息以掩涕”。悲哉!哀哉!
《离骚》中屈原的峻洁人格,与他的“美政”理想,爱国情感,疾恶如仇的批判精神,追求九死不悔的坚韧品质,纠结一处,水乳交融。这所有的一切特别是爱国主义精神,成为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对后世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有“杨家将满门忠魂为宋真,岳飞血溅河山为宋高。”英雄壮举;有“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青照汗青”的豪言壮语;有巾帼不让须眉所喊出的“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的豪情壮志;有“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情的爱着我祖国和人民。”的赤子之心。爱国主义精神是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的真正法宝之所在。
呜呼,“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责任编辑:慎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