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一元一国学网 > 专题文章 >

孝——人的立身之本

2009-05-09 11:02
来源:一元一国学网 作者:麦钰雯
孝道精神是中国伦理思想之根本。华夏民族历代圣贤都在提倡“孝”,使我华夏文明在文化礼仪上仍保持完整,取得“礼仪之邦”称号。“孝”是不受时间、空间、地点、任务、制度等

孝道精神是中国伦理思想之根本。华夏民族历代圣贤都在提倡“孝”,使我华夏文明在文化礼仪上仍保持完整,取得“礼仪之邦”称号。“孝”是不受时间、空间、地点、任务、制度等限制的,“孝”影响着一个国家的政治、一个国家的团结、一个民族的文化。

何谓孝

“孝”,乍一看,像是一个孩子背着一位年老的人,不错,这是金文“孝”。在公元前11世纪的甲骨文中也出现“孝”。这足以说明“孝”的观念在中国源远流长,以至于我们从小沐浴在“百善孝为先”、“人之行莫大于孝”的洗礼中。

“孝”指子女对父母应尽的义务。翻开英汉字典filial是“孝”的翻译,其意思为“子女应尽的”。说明孝道绝不仅是华夏子女所拥有的道德信条。

在《论语》中大约有13处谈及“孝”,这当中分为言行与态度。孔子提出的“孝”更注重态度,而不只是物质上的提供。如“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为政篇》)

“孝弟也者,其为人之本与。”(《学而篇》),《中庸》提到“仁者,人也,亲亲为大。”孔子的核心思想为仁,而孝是仁之根本,可见孝在众德中的为之高了。

孝,立德之本

孟子曰:“事孰为大?事亲为大。”就是说侍奉父母之重要。所谓:“滴水之恩应当以涌泉相报。”乌鸦尚有反哺之孝,羊亦知有跪乳之恩,更何况高级动物——人呢?“水有源,木有本,父母者,人予之本源。”尽孝就是出于天性。孔子的孝道是自天子至于庶人都要接受孝道。《二十四孝》中就记载许多遵守孝道的事例。

现在就看一下《二十四孝》故事之一。汉朝有一平民叫蔡顺,父亲在他年幼时去世,从小与母亲相依为命。适逢汉朝动荡时期,收成不好,无法填饱肚子。蔡顺便到野外摘野果。每次采到的成熟的野果与未成熟的野果用两个篮子分开装。正逢一次上山时巧遇山贼。山贼见他用两个篮子分装野果便好奇问:“为什么用两个蓝子装呢?这不是更浪费力气吗?”蔡顺回答说:“一个篮子装的果子成熟了给母亲吃,未成熟、酸的野果留给自己吃。”山贼听到后不仅感动还觉得惭愧,自动赠送大白米,但蔡顺拒绝了山贼的好意。最终山贼没有抢劫蔡顺,还护送蔡顺回家。

古有孝子流芳百世,今天的孝子更为令人感叹。

合作单位
  • 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文化部
  • 教育部
  • 中国文联
  • 中国社会科学
  • 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
  • 高等教育研究
  • 孔子学院
  • 孔教学院
  • 孔圣堂
  • 大同书院
  • 问津书院
  • 中国文明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6-2019 湖北一元一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0021768号-6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0595号
本网站由湖北谦顺律师事务所提供法律服务 公益热线:027--87528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