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一元一国学网 > 专题文章 >

袁雪芬

2009-07-18 15:23
来源:中国文联网 作者:佚名
袁雪芬 女,1922年3月出生,浙江省嵊县人。越剧表演艺术家。 1933年8月入四季春科班学戏,工青衣、闺门旦。后到上海,1942年10月起,在大来剧场开始越剧改革。其唱腔旋律淳朴,节奏

袁雪芬 女,1922年3月出生,浙江省嵊县人。越剧表演艺术家。

1933年8月入四季春科班学戏,工青衣、闺门旦。后到上海,1942年10月起,在大来剧场开始越剧改革。其唱腔旋律淳朴,节奏多变,感情真挚深沉,韵味醇厚,委婉缠绵,声情并茂,被称“袁派”;在表演上,重视刻画人物性格和内心活动的写实主义表演特点。自1943年起先后与琴师合作,创造了新的“尺调”、新的“男调”、“C调”和“降B调”唱腔。1946年5月,将鲁迅名著《祝福》改编为《祥林嫂》,首次搬上越剧舞台,被舆论称为“新越剧的里程碑”。1947年8月发起影响极其深远的越剧十姐妹联合义演《山河恋》。1949年9月,作为戏曲界特邀代表参加了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并出席了10月1日的开国大典。曾担任华东越剧实验剧团团长,华东戏曲研究院副院长,上海越剧院院长。1953年与范瑞娟合作主演的《梁山伯与祝英台》,拍摄成我国第一部大型彩色戏曲影片,翌年获国际电影节“音乐片奖”;同年,在《西厢记》一剧中成功地塑造了崔莺莺一角。195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文化大革命中受到残酷迫害。1978年她主演的《祥林嫂》拍摄成宽银幕彩色影片。同年年底,重新担任上海越剧院院长,主持和组织了一系列新剧目的创作演出,并大力培养青年演员。1985年退居二线,担任名誉院长。1995年起担任上海市白玉兰戏剧奖评委会主任。她与人创作改编的剧本有《祥林嫂》、《梁山伯与祝英台》。作为总策划组织编纂的《越剧舞台美术》画册1997年10月由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撰写的《求索人生艺术的真谛——袁雪芬自述》2002年8月由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选编的《袁雪芬文集》2003年12月由中国戏剧出版社出版。

曾当选第一、二、三、五、六、七、八届全国人大代表和第五、六、七届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委员。现任上海市人民对外友好协会副会长、上海市白玉兰戏剧奖评委会主任等。1952年参加第一届全国戏曲观摩演出大会获荣誉奖,1955年缅甸总理吴努授予她金质奖章,1956年获文化部颁发的“1949~1955优秀影片奖”荣誉奖,1989年获中国唱片总公司颁发的首届“金唱片奖”,以及其他一些奖项。1991年7月起,享受国务院有突出贡献专家的政府特殊津贴;1996年被选为中国文联荣誉委员;2003年12月获文化部颁发的国家级艺术终身成就奖——“表演艺术成就奖”;2006年4月获首次颁发的“上海白玉兰戏剧表演艺术终身成就奖”。

人生感言:

清清白白做人,认认真真演戏。

有所为,有所不为。

(责任编辑:地理公主)

视频
图片
合作单位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6-2019 湖北一元一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0021768号-6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0595号
本网站由湖北谦顺律师事务所提供法律服务 公益热线:027--87528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