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一元一国学网 > 专题文章 >

解放南昌 一个战地记者的剿匪回忆

2009-09-12 12:06
来源:华西都市报 作者:佚名
南昌这座历史古城,也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礼炮声中翻开了崭新的一页。

江涛

从第一次拿起相机时那个青涩少年到如今年逾古稀的老人,在半个多世纪里,从战争硝烟中走来的新中国第一批新闻工作者之一——江涛,用他的镜头记录了赣鄱大地的沧桑巨变。今年81岁的他,满头银发,但精神矍铄,最喜欢做的一件事是:眯缝着双眼,一手托着相机,一手按下快门。

史海沉浮,岁月沧桑。在位于江西赣州市宋城路83号的江西理工大学一栋宿舍楼,江老拿着一张发黄的老照片,穿越时空,回到60年前的那一段时光,重温用镜头记录下来的156师接管南昌城市防务及剿匪历史片段。

拍摄历史

徒步3个小时买到胶卷

他灵机一动,借来一张高凳,权当三脚架,终于将这番欢天喜地的部队进城全景真实地记录了下来。

60年前的1949年5月22日,中国人民解放军百万雄师已渡过长江,横扫敌军,此刻南昌城头红旗招展。5月23日拂晓,成群结队的工人、学生和广大市民抬着毛泽东主席、朱德总司令的巨幅画像,举着“欢迎人民解放军”的红色标语牌,高呼“国民党被打跑了”、“南昌解放了”等口号,潮水般涌向街头,喜气洋洋地欢迎解放军。

同年6月9日,解放军第二野战军第四兵团第十三军第三十七师奉命离开南昌,参加解放大西南战役,城市防务由第四野战军156师接替。而当时年汉21岁的江涛就在156师任文化教员一职。江老回忆,他当时在部队主要是做文艺工作,但当部队领导了解到他懂一点点摄影后,便交给了他一台在敌人手上缴获的照相机,让他兼职负责拍照。“那时有一台照相机很难,我把它视为自己的生命。”江老说,在他参与过的辽沈、平津等大型战役中,保护照相机是他的第一要务。

江老回忆,1949年6月初,他所在的156师从北一路南下,大部队行至南昌牛行车站时,接到准备接管刚刚解放不久的南昌的城市防务工作命令。当时他第一反应就是要用照相机拍下156师进城的历史性的照片,他习惯性地打开照相机包,但发现胶卷已用完。江老说,他所用的摄影器材,都是来自战场,胶片耗尽难以补充,有时缴获一些胶卷,与照相机型号不一致,也无法使用,冲洗也十分困难,有一次他在丹东战争中拍的胶卷,后来带到北京才冲洗出来。

在快速地请示上级领导后,他当即从车站出发,一路小跑过中正桥(今八一大桥),再经过胜利路直到真真照相馆,买到了胶卷,此时已是汗流浃背,但他顾不上休息,又立即小跑返回部队,来回一共花了近3个小时。他刚到部队不一会儿,排列整齐的部队就出发了,官兵都穿着军装,戴着胸章,扛着步枪,整齐、威武。部队穿过中正桥、胜利路,最后到百花洲,沿着百花洲转了一圈。而他当时坐在部队最前面的吉普车上,拍下了部队进入南昌的全过程。

相关推荐
合作单位
  • 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文化部
  • 教育部
  • 中国文联
  • 中国社会科学
  • 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
  • 高等教育研究
  • 孔子学院
  • 孔教学院
  • 孔圣堂
  • 大同书院
  • 问津书院
  • 中国文明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6-2019 湖北一元一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0021768号-6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0595号
本网站由湖北谦顺律师事务所提供法律服务 公益热线:027--87528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