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日子饥寒交迫,山高水恶,但他们能带领这支队伍滚滚向前
那些日子九死一生,血战连连,但他们能带领这支队伍越打越坚
长征细节:红军的官是这样当的
(1)中央红军到达杨家园子时,虽此地人烟稀少,十几家老百姓还是卖了几十担马铃薯给红军。
因无水的关系,马铃薯就被连皮带泥蒸熟。战士们都手持一茶盅连皮带泥的马铃薯,毛泽东也手持着茶盅,一样是连皮带泥的马铃薯。毛泽东一面吃马铃薯,一面微笑着对战士说:“同志们!吃不饱不要紧,总供给部已到前面办粮了,今天到孟家园再吃中饭。”战士们虽然吃得满嘴都是泥,口里牙齿都是沙,但他们感到上下一致,官兵同甘共苦,所以人人都充满北上抗日的热情。
(2)毛泽东没有在安顺场坐船渡河。他在安顺场住了一天,然后向磨西出发。快到磨西时,也要过一个铁索桥,这座叫铁棒桥的铁索桥没有泸定桥长,但桥下的水流却很急。部队正在过桥,饲养员牵着毛泽东的马先过桥。桥左右一摆,马就跳着嘶叫起来。毛泽东马上赶到桥头,叫警卫员帮助饲养员把马牵回来。他说:“无论什么时候我们都要想到部队想到大家,为了一匹马,误了那么多同志行军,多不好呀!”
(3)长征中,周恩来要和部队一起行军。因为睡眠不足,他骑马时经常打瞌睡,容易摔下来,所以他就步行。有一天夜里,周恩来刚刚睡着,一位参谋有事向他请示。周恩来在睡梦中“嗯”了一声,这位参谋以为他同意了,就去执行。第二天提起此事,周恩来说完全不知道。后来他给参谋们作了一个规定:以后必须把他喊得坐起来,才算叫醒。
(4)进攻松潘是周恩来病倒前草拟的最后一个作战计划。自过雪山以来,他身体一直不好,经常咳嗽。尽管他自己不说,警卫员们都知道他相当虚弱。他们想方设法让他多休息,而周恩来总是按习惯工作到凌晨2点。他常不上床睡觉,而是趴在桌子上打个盹儿,醒来又继续工作。“副主席更瘦了,他的长胡子更长了。”警卫员魏国禄在回忆录中这样写道。周恩来事无巨细,亲力亲为,对人和蔼可亲。长征途中,他亲手把伤员轻轻扶上担架,唯恐别人的手用力太重。
(5)1935年1月29日红军与川军的战斗间隙,党中央政治局在土城召开了一个紧急会议,决定部队迅速渡赤水西进。会议确定朱德、刘伯承仍留在前线指挥,周恩来、陈云负责过江事宜。红军撤退时,突然受到川军攻击。正在3军团前卫第4师指挥作战的朱德亲自带一个排的兵力进行掩护,使部队安全撤出前沿阵地。当朱德决定亲自到前线指挥作战时,毛泽东连续吸烟不说话。朱德把帽子一脱,说:“得嘞,好伙计,不要光考虑我个人的安全,只要红军胜利,区区一个朱德又何惜,敌人的枪是打不中朱德的!”肖华回忆说:“朱德手提驳壳枪,来到我们这里亲临指挥,掩护大部队过河。他一直同我们坚持到天明,才和我们一起渡过赤水河。”
(6)红军总司令朱德不仅同战斗员一样割麦和打麦子,并且割下来以后从一二十里远的地方挑五六十斤回来。他经常对战士和工作人员说:“你们这些青年人割不到四五十斤,唉!什么青年?”除毛泽东、周恩来没有工夫参与此种劳动之外,党中央书记张闻天和年近60岁的徐特立、林伯渠也来帮忙弄麦子。红军中这种上下一致共甘苦、同患难的精神真让人佩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