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十年来,方志敏这个光辉的名字为一代代革命者所敬仰。他在土地革命时期曾是模范根据地的创建者,牺牲前在囚室中写下的动人篇章《清贫》、《可爱的中国》等更教育了无数后人。直到今天,他的高风亮节仍然是每个共产党员、每个干部都应该学习的榜样。
方志敏,原名远镇,1899年生于江西省弋阳县一个世代务农之家。他从小体弱却俊秀,在村里有“正宫娘娘”的绰号。他8岁入私塾,17岁时在乡亲们的帮助下进入县立高等小学,在校内时接受新文化运动的影响。1919年,方志敏以全县第一名的成绩考入江西甲种工业学校机械专业,后因积极组织学生运动被开除,1921年又考入了九江南伟烈学校。在此期间,他读到英文版的《共产党宣言》等书籍并积极宣传,被同学加上一个“社会主义”的绰号。翌年,他因病吐血,又不满教会的控制,愤然退学去了上海,并加入社会主义青年团。
1924年,方志敏加入共产党,并在南昌市郊创办农民协会。翌年,他又到广东向毛泽东、彭湃学习农运经验。1926年秋,北伐军进入江西时,他发动当地农民奋起支援。1927年夏,国民党反共后,方志敏潜回家乡弋阳县,以“两条半枪”起家,发动数万农民于1928年初举行暴动,又于1929年建立红军并逐步扩大。这种在本乡本土就地发动农民创建根据地和红军的方式,被毛泽东称为“方志敏式”。
早在赣东北时,方志敏便写下座右铭:“清贫、洁白朴素的生活,正是我们革命者能够战胜许多困难的地方。”在战争年代,共产党能得到最广大人民的拥护,重要原因正在于有千千万万方志敏这样的干部。当时老百姓私下都把国民党称为“刮民党”,这一称呼也决定其必然被推翻的命运。
1930年春夏,蒋阎冯军阀发生大混战。方志敏利用这一时机率红军独立团乘虚占领景德镇市,迅速把原先只有千余人的队伍扩大到上万人,建立了人口近百万的赣东北苏区。此后,他担任过红十军政委,又任闽浙赣省委书记、省苏维埃主席。这块面积不大的苏区,在敌人数万重兵的四年“围剿”中始终屹立,成为保卫中央苏区的战略右翼。
在家乡赣东北经过七年苦斗后,1934年末,方志敏接到中央军区命令,要他和刘畴西等率红十军团北上进入皖南,以掩护中央红军向西长征。面对这一危急形势,一些人悲观消沉,方志敏却鼓励大家振奋精神,并告别已怀孕的妻子缪敏和五个年幼的孩子毅然上路。红十军团一万余人孤军进入皖南后,连遭围追堵截,有耗无补,损失极大。1935年初,部队折返皖赣边界,遇敌拦截被冲为两段。当时,方志敏带领前卫800余人已冲出包围圈,见大部队未跟上便要返回。师长粟裕和其他同志要方志敏先去赣东北苏区,他们回去接应。方志敏却下命令让他们先行,自己率十余人趁黑夜潜入包围圈,在生死关头以高度的责任心自愿走上最危险之路。
方志敏找到大部队后马上组织突围。带伤的军团长刘畴西指挥出现犹豫,遇阻击未坚决冲锋而是折回再找路,敌军乘势收紧了包围。天黑后,饥疲不堪的方志敏在山坡上燃起两堆大火,向四周大喊:“我是方志敏,快出来向我靠拢!”这样,他又集合起不少分散躲藏的干部战士,并将他们临时编成一个团。天亮后,众多敌军压来,部队再度被打散。方志敏两日水米未进,藏进一个柴窝,不幸被敌搜出。他被押到南昌后,蒋介石曾亲自出面劝降,方志敏则表示:“为着共产主义牺牲,为着苏维埃流血,那是我们十分情愿的啊!”
方志敏被捕时,两个国民党兵无意中在柴窝中发现了他,并猜到了他正是那位共产党的省主席。他们从方志敏身上只搜到工作所用的一块怀表和一支钢笔,此外分文没有。一个自称是“老出门的”国民党兵马上在他的裤脚、衣缝仔细地捏了起来,认为肯定有金戒指之类;另一个兵则挥动手榴弹叫道:“你们当大官的会没有钱?快把钱拿出来!不然就是一炸弹!”结果,这两个家伙直到搜累也无收获,只好商定将怀表和钢笔卖得的钱均分。
方志敏在狱中写下的《清贫》一文,堪称是革命的正气歌,而且较之宋代文天祥,有着更宏大气概。他不像文天祥那样忠于一姓王朝,而是忠于最广大的人民。方志敏成长在那“长夜难明赤县天”的苦难岁月里,外国侵略者和国内反动统治者的骄奢淫逸,与劳苦大众在死亡线上挣扎的惨状形成强烈对比。
因叛徒出卖惨遭国民党逮捕,并在狱中面对酷刑坚贞不屈,写下《可爱的中国》、《清贫》、《狱中记实》的方志敏,是一位对革命倾注热情,对敌人仇恨百倍的革命者。为了自己的信念,为了自己的理想,任何时候都将如今许多人当作“圣典”的金钱视作粪土;由此,当他的生命遭遇危险,他的肉体经受灾难时,他没有想到自己的生命,也没有想到让自己苟且偷生。在敌人一次又一次利诱他时,他对敌人勇敢地说:“不”。
在他面对只要背叛组织就能换来个人的荣华富贵时,方志敏选择的却是“走向刑场”。半个多世纪过去了,如今,特别是在建设社会主义面临着新特点的时期,我们回忆那些革命人为实现自己理想,为在新中国实现自己的主义,敢于“抛头颅”,敢于“洒热血”的一腔热血,仍然具有现实的典型意义。
(责任编辑:地理公主)